分享到:
近日,廈大環境與生態學院一支名為“生態經濟共享發展”的博士團來到福建省福州市羅源縣松山鎮,對羅源灣紅樹林海岸公園的植被、鳥類、魚類、底棲動物、水文、地形地貌、灘涂養殖等進行了為期5天的綜合調研。
環境與生態學院博士團合影(廈大宣傳部供圖) 東南網8月8日訊(本網記者 劉瑋 通訊員 李靜)近日,廈大環境與生態學院一支名為“生態經濟共享發展”的博士團來到福建省福州市羅源縣松山鎮,對羅源灣紅樹林海岸公園的植被、鳥類、魚類、底棲動物、水文、地形地貌、灘涂養殖等進行了為期5天的綜合調研。博士團在大量前期調研基礎上,發揮廈大濱海濕地生態學科優勢,為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為福建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 據該博士團帶隊老師、廈大環境與生態學院副院長、中國生態學學會紅樹林生態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文卿教授介紹,紅樹林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和生態服務價值最高的自然生態系統之一,也是最具生態旅游價值的自然景觀。大面積的紅樹林,對維系河口海灣生態安全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自2001年以來,通過嚴格的保護和大規模的人工造林,中國紅樹林面積以每年1.8%的速度增加,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凈增加的國家之一。但是,我國的紅樹林也面臨互花米草入侵、林分質量下降、人工造林成活率低等問題,福建更是外來植物互花米草入侵的重災區。如何充分挖掘紅樹林的價值,在保護紅樹林的同時,促進社區經濟發展,國內還缺乏可推廣的案例。 “當前,協調紅樹林修復、入侵植物互花米草控制與社區居民的增收,是解決中國紅樹林保護動力的關鍵。”王文卿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