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監管模式 助力航空維修業發展
廈門海關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為“三高”企業騰飛提供堅實支撐
廈門日報訊(記者 劉艷)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廈門著力扶持高技術、高成長、高附加值企業做強做大。廈門航空工業區“一站式”的航空維修產業格局,聚集了一批“三高”企業,涵蓋行業最高等級的維修業務和商業類型,進出口模式齊全,業務代表性突出,在中國乃至亞太地區都居于領先地位。
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個全新起點上,站在廈門大招商、招大商,推動“三高”企業倍增發展的關鍵節點上,廈門海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主題教育“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總要求,不斷創新監管模式,優化營商環境,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為“三高”企業騰飛提供堅實支撐,推動廈門航空工業區向高質量發展不斷邁進。
先行先試
推動產業鏈發展
●全國首例全通模式跨關區調機維修業務順利落地
以摸著石頭過河的先行先試精神,廈門海關不斷探索更適合本地航空維修產業的監管模式,為航空維修企業的航材進出口提供更便捷的監管與服務。
今年4月13日,伴隨著清晨機坪的轟鳴聲,一架來自舊金山經上海中轉入境的客機在空中劃過一道弧線,順利降落在廈門高崎國際機場。隨后,這架飛機進入廈門太古飛機工程有限公司維修機庫。
這是廈門海關采用全國通關一體化模式監管的首架由運輸工具轉維修物品的跨關區進境維修航空器,標志著廈門海關與上海浦東機場海關聯合監管的首例全通模式跨關區調機維修業務順利落地。
這架客機從舊金山經上海中轉入境,如果是以前,客機需要從上海飛回美國,再飛到廈門來維修,政策創新后,可以直接從上海飛到廈門維修。為確保此次調機進出境過程的平穩進行,廈門海關成立了跨關區調機維修業務協調工作小組,事前明確各作業環節聯絡員,事中全業務流程全程跟蹤指導,事后梳理流程總結經驗。
“這一新模式將給廈門航空維修企業帶來重大利好。”廈門太古相關負責人說。另據航空公司代表介紹,僅此次調機就為境外航空公司節約了200多萬元,這對境外航空公司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隨著跨關區調機維修業務進入常態化,跨關區調機維修的全通模式未來將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境外航空公司預計在未來一年內將安排30架次左右的調機到廈門太古進行維修,將對廈門太古未來常規業務和重要改裝項目的拓展產生積極影響。
降費減負
形成運作新模式
●全國率先試驗“航材包修轉包區域流轉”創新業務
急企業之所急,助企業之所需。廈門海關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助力新經濟新業態發展,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發展的良好環境,為“三高”企業的蓬勃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廈門太古發動機服務有限公司是從事飛機發動機及部件維修的企業。“我們有一臺從上海發來的包修轉包發動機,修完以后,可以由廈門的保稅物流園區直接報關,發運到上海的保稅區,在國內第一個實現飛機發動機維修的這種流轉模式,這是比較大的一個突破。”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
為拓展包修轉包業務,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助力企業業務發展,廈門海關在全國率先試驗“航材包修轉包區域流轉”創新業務,加強跨關區海關“征稅互助”協作,國內航空公司送修的包修航材可利用保稅物流園區進行流轉,無需再運往香港等境外地區“一日游”,在幫助航空公司享受“按包修費征稅”政策的同時,幫助維修企業每票縮短運輸時間1天、每次減少運輸成本約3萬元、降低運輸安全風險,通過降費減負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這一舉措進一步支持了航空維修企業的新型業態發展,自包修轉包業務開展以來至2019年6月,太古發動機服務有限公司、中航秦嶺宇航有限公司承接包修轉包飛機發動機、發電機共19臺,流轉貨值高達18035萬美元,耗用進口航材總金額5744萬美元。
創新舉措還有不少,如“區外保稅維修”“共享航材”模式等。這些都是廈門海關為適應轄區航空維修企業新業態發展量身打造的創新監管模式。通過“區外保稅維修”政策,不僅為企業節約保函手續費,還可以縮短貨物通關時間,解決企業資金占用大和交貨時間長等問題;廈門航空公司通過與境外維修企業合作開展“共享航材”模式,不僅減少了直接采購航材占用大量資金和時效性不高等問題,且以包修費計征稅款,據企業統計,該模式較原有直接采購模式累計減少稅費3000多萬元。
提速增效
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政策組合拳提高航空維修企業進口貨物口岸通關效率
借助自貿試驗區政策的東風,廈門海關除推出“修理物品+保稅倉庫”監管模式外,還推出多項檢驗檢疫通關便利措施。他們量體裁衣,創新進口法檢維修材料清單預報備制度;結合維修行業特點,為進口暫進舊工具開辟綠色快速通道;探索查驗新模式,解決航空維修用涂料和危險化學品快速通關難題……得力于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廈門海關對航空維修企業的進口貨物抽檢率不斷調整降低,以太古飛機工程有限公司為例,進口貨物抽批率已從前幾年最高達到30%左右的水平,降低到目前約5%左右的水平,大大提高了航空維修企業進口貨物的口岸通關效率。
數據
廈門航空維修業
產值占全國四分之一
作為廈門的標志性產業,廈門航空維修業產值占全國四分之一,2018年完成了254架次的定檢維修及改裝業務,成為廈門百億元產業鏈。
背景
國內首個民航維修工業區
1994年花落廈門
1994年,中國第一個民航維修工業區花落廈門,廈門島東北角的荒涼海灘成為廈門市跨國公司最密集的工業區,曾經破落的鴨塘變身為亞洲地區最大的“養機場”。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過20多年發展,廈門航空工業區形成以太古飛機為龍頭,其他航空維修企業作為產業鏈條關鍵環節的航空維修產業集群,逐步形成位居世界前列、國內第一的一站式航空維修基地。”廈門航空工業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正林感觸頗深,機場海關監管模式的創新,通關程序的簡化,效率的提升,推動航空工業區內企業的蓬勃發展。良好的產業發展基礎加上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優勢,讓廈門航空維修業不斷騰飛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