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花米草為何變成“超級入侵者”?廈大科研團隊破解秘密 東南網8月2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梁靜 通訊員 李靜)40年前,互花米草被引進中國用于保灘護堤、促淤造陸,誰知,這個物種竟然迅速繁殖擴張,從治理環境的有益物種變成了危害環境的“殺手”,威脅海岸生態系統、影響濕地灘涂養殖、阻塞船道等,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廈大環境與生態學院三支科研團隊經過五年多的聯合攻關,發現了惡性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侵占我國濱海濕地的遺傳進化機制,有利于幫助人們進一步了解互花米草擴散的原因,為從源頭上治理互花米草蔓延提供了方向和思路。近期,生態學國際頂級雜志《分子生態學》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互花米草搖身一變成為“超級入侵者”?由于缺乏詳細引種過程的記錄,長期以來,學術界對互花米草的入侵機制仍然缺乏統一的認識。 廈大環境與生態學院張宜輝教授介紹,五年多來,研究團隊采用DNA指紋技術,對來自入侵地中國沿海七個省份的10個區域及原產地北美12個州的15個區域的250個樣本進行了分析。最終發現,這些入侵地植株全部是最初從美國引進的三個生態型的雜交后代,具有顯著的雜種優勢。這也意味著,互花米草的引種和擴散發生在雜交后。 不過,這僅僅是互花米草入侵的開端。通過進一步測量以上25個區域來源的植株性狀,研究團隊發現,三個基因型間的雜交還通過整合兩種不同的生長能力即縱向生長能力和橫向擴張能力,從而產生了超強的基因型,正是這種新的超強基因型因具有生長和繁殖的優勢而被自然選擇保留,成為互花米草惡性入侵的主要驅動力。 據介紹,接下來,研究團隊將會以福建漳江口為研究對象,結合遙感影像技術和基因組學研究,追蹤分析互花米草入侵擴散的動態并深入挖掘其快速擴張的生態機制和分子機理。 |
相關閱讀:
- [ 08-24]拉客車輛用教職工車牌進廈大 民警暫扣違法車輛
- [ 08-23]套用教職工車牌 載游客進廈大被交警查獲
- [ 08-23]套用廈大教工車牌拉客進校 廈門交警嚴查違法者
- [ 08-21]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競賽 廈大嘉庚學子斬獲兩個二等獎
- [ 08-13]小男孩失足掉入芙蓉湖 廈大教授入水將其救起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