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文化大辭典》 東南網記者 顏財斌 攝 東南網8月31日訊(本網記者 顏財斌)8月30日下午,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與廈門大學國學院聯合在廈門舉行《閩臺文化大辭典》研討會,來自海峽兩岸的與會專家、學者聚集一堂,以不同身份,從不同角度和側重點,就辭典出版的價值、意義見仁見智、暢所欲言。 《閩臺文化大辭典》是首部介紹閩臺地域文化知識的大型工具書。辭典收詞15000多條、600萬字,上起遠古,下迄2010年。按義類編排,計分地理、歷史、民族與宗族、思想與學術、文學、語言、教育、藝術、工藝美術與雕塑、出版與傳媒、科學與技術、醫藥衛生與體育、宗教與民間信仰、民俗、飲食、旅游、建筑、文化設施、海洋文化、華人華僑計20卷。后附有15項附錄,主要有閩臺關系紀事、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傳承人等。辭書涵蓋了閩臺文化的各個層面,是“兩岸一家親”的最新文化成果。大辭典被列為“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和商務印書館2018年度優秀出版項目。 據悉,該辭典由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組織編纂,中共福建省委原副書記、長期主持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工作的何少川任主編。從選題論證、撰稿到數次修改,最終定稿交付出版,經歷了十年的艱辛,可謂“十年磨一劍”。福建省的高校及社科研究機構、相關文化部門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參與了該辭典的編撰。這支隊伍包括了福建省老中青三代學者。十年間,有的學者從青絲熬成白發,有六位參加編撰的專家學者以及一位辭典工作委員會的領導先后因病謝世,都沒能見到辭典的出版。編撰過程,更有專家睡在辦公室,每周才回家一次。 當天,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和研究員王啟發與劉中玉,北京大學教授趙世瑜,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子今,中國明史學會會長、廈門大學國學院院長陳支平,金門大學校長黃奇,金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陳益源,以及劉登翰、周長輯、彭一萬、李如龍、鄧孔昭等教授分別在會上發言。參加會議的還有石奕龍、林玉山、林曉峰、涂志偉、劉云、陳健鷹、黃真真等。研討會由《閩臺文化大辭典》常務副主編呂良弼和廈大國學院院長陳支平共同主持,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馬照南在會上致辭。 與會專家認為,這部大辭典是“閩臺文化研究集大成之作”,《閩臺文化大辭典》充滿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推動兩岸關系融合發展的正能量,有利于學術研究的深入,有利于促進兩岸同胞的文化認同。 |
相關閱讀:
- [ 08-30]閩南文化|實景歌仔戲《顧靖堯與林湘君》首播
- [ 08-12]關于《廈門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方法》立法情況的介紹
- [ 08-12]閩臺青年結伴研學夏令營 感受閩南文化魅力
- [ 07-16]第二屆閩臺1+1兩岸青少年閩南文化探索夏令營閉營
- [ 07-09]兩岸青年參加閩南文化研習營
- [ 07-12]兩岸青少年在廈體驗閩南文化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