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邊精準脫貧故事為藍本,打造更具影響力的黨員教育基地 廈門同安推出“初心之路”現場教學動線 白交祠村內的現場教學點迎來許多參觀者。陳嘉新 攝 青山綠水間的軍營村新貌陳嘉新 攝 東南網9月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楊珊珊 楊心亮)1日,廈門市同安區在蓮花鎮軍營村和白交祠村舉行“初心之路”采風活動。 一路走一路看,兩個高山村30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被一一呈現,兩村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更是取得了顯著成效。值得關注的是,當天還發布了同安區在兩村新打造的15個“初心之路”現場教學點。今后,在兩村原有的廈門市委黨校和同安區委黨校高山教學點的基礎上,同安將依托這條現場教學動線,進一步講好精準脫貧的生動故事,為黨員群眾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培訓內容,助力高山教學點打造成更具影響力的黨員教育基地。 梳理發展軌跡 現場教學動線折射山村巨變 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的軍營村、白交祠村地處廈門、泉州、漳州三市交界,海拔近千米,是廈門市海拔最高、最偏遠的鄉村。 從同安城區驅車到軍營村、白交祠村仍有一個小時車程,一名曾到白交祠村駐村的廈門市委組織部干部數過,從山腳下的祥溪林場算起,一路上山到白交祠村口,共有200余個轉彎。 曾經,兩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村民以種植茶葉為主要收入來源,1986年,軍營村700多名村民種植了400多畝茶園,人均年收入只有280元左右。 在此次同安區梳理的15個“初心之路”的現場教學點中,有一處就是白交祠村民楊文王的舊居。當年,來自市里的干部經歷了九曲十八彎的山路,來到兩村村訪貧問苦,揭開楊文王家的鍋蓋后,看到的是米粒稀少的一鍋稀飯——這正是30余年前兩村作為“最窮村”的真實寫照。 30多年來,白交祠村、軍營村在省、市、區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利用黨建引領鄉村發展,積極種茶、種果,探索發展第三產業,做到“山上戴帽,山下開發”。兩村以精準扶貧為契機,乘著“五位一體”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在脫貧攻堅道路上闖出了一條守望高山的致富路。 跟著“初心之路”的現場教學點一路走,山村的變化就在眼前——兩村的水泥路寬闊平整,村民新蓋的樓房比比皆是,許多村民還開起了民宿、農家樂,招待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據介紹,如今兩村的茶產業做得風生水起,軍營村茶園面積已達6000多畝,并且在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指引下,兩村蛻變成遠近聞名的生態村文明村,發展起了鄉村旅游、紅色旅游,去年兩村人均純收入雙雙突破了25000元。 “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國最美鄉村福建省文明村、福建省生態村、福建省美麗鄉村文明建設示范村……憑借山村的“華麗轉身”,軍營村、白交祠村還贏得了許多美譽。 |
相關閱讀:
- [ 09-02]廈門同安推出“初心之路”現場教學動線
- [ 09-02]廈門同安“開學第一課”開講 歷史人物“講述”孝廉文化
- [ 09-02]廈門新增167套公租房供申請 位于同安區和集美區
- [ 09-01]廈同安區今年擬投資超7.15億新建或擴建學校
- [ 08-30]4幅同安農民畫入圍全國大展 具有濃郁閩南特色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