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打響小流域綜合治理攻堅戰
小流域治理后呈現岸青水綠景美的景觀。(資料圖片)
市民在治理后的流域岸邊玩耍。(資料圖片)
東南網9月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挺)今年7月8日,廈門市發出總河長令,加快流域、湖泊污染源系統整治,推動河湖岸線生態修復,打響了為期兩年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攻堅戰。
讓江河湖海永續利用,向生態要效益,向管理要成績。
近年來,廈門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潛心研究小流域科學系統治理方法,河長制、湖長制的管理實現了全覆蓋,業已涌現出以海滄新陽主排洪渠、同安東西溪等為典型代表的一些好做法、好機制,取得了明顯成效,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長效機制正悄然形成。
生態治水典范
水系變身濕地公園
青草飄搖、煙波渺渺;花樹成蔭,相映成趣;在這里,移步看景,處處皆是風景。家住同安古城的市民吳國成現在每逢傍晚,就愛到東溪附近的濕地公園走一走,吹吹晚風,散散步,欣賞溪邊的美景。
老吳的愜意,是同安很多市民的切身感受,而這一“河暢、水清、岸綠”的美景呈現,得益于一連串城市水系基礎改造工程的實施:
河水改善——建設東橋古城墻跌水解決溪流生態流量不足,營造出景觀水體,生態清淤、截污納管、種植豐富多樣化的水生植物,凈化了水質,既解決了水質黑臭問題,還順帶產生了生態景觀效果;
河床改良——優化河床、營造江心洲并修復水生生物群落等,解決了困擾多時的河床淤積,生境破碎、多樣性減少,行洪不足等問題;
河灘恢復——營造深潭淺灘、泛洪漫灘、生態緩沖帶,建設親水景觀及健身步道,解決了違占違建違種等問題;
河岸修復——確保行洪安全的前提下,補種豐富多樣化的水生植物,融合東溪公園、梅山公園,建設園林生態護岸、構建健身步道及景觀親水休息平臺,破解了河岸亂建亂倒、親水性差等問題;
而最終讓東西溪完美蛻變的,還要歸功于生態濕地公園建設整體理念的引入。
巧手匠心。在水利工程、市政園林建設者對這一系列河水、河床、河灘、河岸做了生態措施技術處理之后,巧妙地通過東溪水系把同安古城(一城),梵天寺以及梅山寺(兩寺),雙溪公園、東溪公園、梅山公園、禹洲濕地公園(四公園)囊括其中,串聯起禹洲濕地、五顯濕地、梵梅濕地、古城濕地,最終建成了43萬平方米同安最大的帶狀濕地公園,市民“我家就在濕地公園”的美好愿景,從圖紙變成了現實。
同安沉淀下來的典型經驗很多,譬如,率先全省開展生態法庭,以法治河,全省首例以政府為原告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就發生并完成在這里;“一把掃把掃到底”的管養機制,讓全區河道保潔率達到100%;政府購買服務,引進專業技術機構對全區四條流域環境定期督導;“2+2”模式,即每半月巡查兩條流域,每個月對四條流域巡查一遍,實現全覆蓋不留死角巡查。
長效管理機制的建立,最終讓市民獲益。提升流域水環境,改善城區環境,生態修復的結果,是水利領域行洪安全和市政領域景觀休閑的完美融合。“我們的目標,是讓附近的市民、村民得到極大的獲得感,最終建成‘百姓富、生態美’的高顏值流域。”廈門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海綿理念治河
從“黑水河”到“亮麗渠”
海滄區新陽主排洪渠黑臭水體綜合治理進程,是一個大大的驚嘆號,是一條由“黑水河”到“亮麗渠”華麗轉身的蛻變之路。
作為國家部委掛牌督辦的黑臭水體,新陽主排洪渠是廈門市副中心馬鑾灣新城最為重要的城市內河,全長約4.3公里,末端與海域直接相連,屬典型的感潮河段,自建成以來從未進行過系統整治,渠底淤積嚴重、水體發黑發臭,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水體自凈能力喪失,甚至有媒體發表過題為“一溝黑水向東流”的文章,被居民戲稱為“黑水河”,其水環境治理難度可見一斑。
2015年,海滄區以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為契機,緊扣海綿城市“源頭減排、過程控制、末端治理”三段論方針,推進新陽主排洪渠黑臭水體綜合整治,并將其作為馬鑾灣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及海滄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建設“美麗廈門”的重要戰略舉措,2017年底順利消除黑臭,至目前水質保持穩定,完成了從“黑水河”到“亮麗渠”的完美蛻變。
據介紹,該區充分運用海綿理念,合理統籌灰綠設施建設,對上游地塊進行海綿化改造,包括道路、小區、公建配套等源頭改造項目;對沿線問題排口進行截污納管、末端調蓄,共建設2座調蓄池、改造16個問題排口;沿岸建設海綿型帶狀公園、4萬平方米雨水臺地,有效減少了面源污染。
改造完成,如何讓流域治理長治久清?如何用機制確保污染源頭不死灰復燃?
海滄的做法是,從排口日常監管、水質定期檢查、河道執法巡查以及黑臭水體投訴核實等各個方面入手,強化監督管理河道水系。河長辦牽頭,城管中隊、城管辦、環保站等各部門密切配合,建立權責明確、措施到位、監管有效的污染源后續監管長效機制,防止污染源回潮,鞏固整治成果。
溪畔,芳草萋萋,鮮花含笑,沿溪而建的休閑步道,閑暇時節,市民漫步其間,不勝暢意;溪中,溪水清澈,魚兒穿梭淺出;溪面上,白鷺飛回,往來翱翔。
因為監管有效,執法有力,以過蕓溪為代表的整治后海滄小流域,呈現出一派水清、岸綠、景美、民富的動人景象。
河長湖長領導
制度管理全覆蓋
近日,廈門的微信朋友圈出現了一位來自翔安區內厝鎮基層的“紅人”,在由省河長制辦公室組織的福建“最美基層河長”的網絡投票評選中,作為廈門的四名候選人之一,該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黃亞祥呼聲很高。
九溪是廈門目前正在整治的9條溪流之一,而位于內厝的蓮溪正是九溪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在5年前,在當地人看來,這還是一條“黑臭水溝”,而今,這里,魚翔淺底,河畔青草搖曳,生機盎然。
“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網,關鍵在排口。”黃亞祥看得很準,抓得很實,內厝要發展,綠色發展的生態理念要先行,“推行好河長制,就是要把枯燥的巡河變成河(段)長們繁重工作中賞綠水青山、呼干凈空氣的美差”。
抓基礎,積極落實轄區小微水體、河道“四亂”、入河排口等基礎數據排查;慮長遠,杜絕面子工程和應付工程,委托制定受污染水體系統治理方案;抓項目,開工建設蓮溪一系列安全生態水系工程,進一步提升水質;強景觀,建設蓮溪“十里桃花”濱水景觀帶,將流域治理成效與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結合在一起,打造“水美業興新內厝”,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在梳理廈門水環境治理經驗時,有兩條經驗格外清晰,最引人注目正是河湖長制度組織系統的全覆蓋,以及注重全局的系統治理。
廈門實行的是雙河長領導機制,全市配置市、區、鎮街級河長70名,副河長48名,同時全面建立全市6個區和33個鎮(街、場)的湖長制,獨立設置了44名湖長。全覆蓋的干部隊伍,配套的六項工作機制,讓河道治理的組織主體健全,活力凸顯。
河長制的全面推行,讓廈門的河湖水質明顯改善,省級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保持100%,10個國省控斷面全部達標,3個劣V類斷面水質均已達標、正式銷號,全市6個黑臭水體水質均已消除黑臭。而安全生態水系、帶狀公園、慢行步道的建設,使河道變美,更大大提高了群眾的獲得感。
此外,2017年,廈門完成全市溪流“一河(湖)一檔一策”編制。2018年,聘請國內頂級專家對9條溪流和筼筜湖、五緣灣編制水體系統治理方案,并分期分批形成項目實施清單,系統治理的頂層設計,也讓各種創新舉措的出臺,有枝可依,有本可溯。
根據此次2年小流域綜合治理攻堅戰目標要求,2020年廈門將基本消滅劣V類水質,屆時全市9條主要溪流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將達87%以上;完成9條溪流465公里河道安全生態水系建設,提升水系安全生態,助力鄉村振興。
生態廈門,綠意盎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