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 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城市 1980年8月,廈門成為四個經濟特區之一;1981年10月15日,廈門經濟特區在湖里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開始建設,在全國率先拉開經濟騰飛的序幕……近40年間,改革創新、對外開放始終是推動這座城市發展的澎湃動力。 改革開放初期,廈門就鼓勵國外投資者來特區興辦“三資”企業,在全國率先推出利用外資修建機場、成立首家中外合資銀行、成立中國煙草行業首家中外合資企業等政策措施,打破單一公有制經濟的格局,發展外資經濟和混合型經濟。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持續推進,廈門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2015年,廈門自貿試驗片區掛牌成立,廈門邁入“自貿時代”。截至目前,廈門自貿試驗片區累計推出創新舉措391項,其中全國首創74項,占福建自貿試驗區全國首創經驗的52%。 “廈門從2015年就率先啟動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在國內率先參照世行指標體系,通過第三方機構評估,對標新加坡等國際一流經濟體,查找差距和短板,并將其作為突破瓶頸的著力點和創新創造的切入點。”黃強表示。 堅持以改革的辦法破解改革中遇到的難題。截至目前,廈門已推進六輪審批制度改革,開展三輪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實施86項改進任務。 聚焦市場主體反映強烈的一些堵點問題,廈門全力打通便民服務“最后一公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是各項改革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全市已申報1255個項目,378個項目實行多圖聯審,20個項目申報聯合驗收,有效壓縮了辦理時間,提高了服務質效。 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蛟龍。廈門向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要動力,大力推動簡政放權,讓投資環境成為最大的吸引力。廈門營商環境從2014年相當于全球經濟體第61位提高到2018年的第25位,在全國22個試點城市中位居第2。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總書記在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時提出,要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努力把福建建成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 近年來,廈門全面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全力打造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推進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積極推進與金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努力推進應通盡通。認真貫徹中央的“31條惠及臺胞措施”、福建“66條實施意見”,并推出廈門“60條惠及臺胞措施”和關于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若干措施45條。持續打造海峽論壇、文博會、海圖會等一批特色交流平臺,建設了一批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對臺研學基地,目前已有兩岸青創基地近30個,累計入駐臺灣團隊500個、臺灣青年3200多人。 構建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廈門持續邁向國際化。廈門已和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經濟外向度高達125%,居全國前列。2018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占全省將近一半,外貿綜合競爭力位居全國第5位。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78億美元,引進外資項目1.4萬多個,世界500強跨國公司有119家在廈門投資興業。 作為國內唯一一個“一帶”與“一路”無縫對接的陸海樞紐城市,利用獨特優勢,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廈門取得一系列亮眼的成效。廈門港共有集裝箱航線143條,其中“一帶一路”航線57條,通達22個國家(地區)的39個港口;2018年底“絲路海運”航線在廈門起航,截至目前,全省50條“絲路海運”航線,由廈門港始發的就有43條。2015年8月中歐(廈門)國際貨運班列開通至今年6月底,累計發運457列,累計貨值12.73億美元,通達12個國家的30多個城市。 七十載驚濤拍岸,九萬里風鵬正舉。新時代、新征程、新機遇時不我待,廈門正搏擊風浪,砥礪前行,再創輝煌。 |
相關閱讀:
- [ 09-04]聚焦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廈門專場新聞發布會
- [ 09-04]廈門集美區杏林街道舉行官任征拆專場文藝匯演
- [ 09-02]福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聞發布會廈門專場明日召開
- [ 08-12]深化對接合作 中央企業廈門專場合作活動今日舉行
- [ 08-02]廈洽會組委會首次走進中西部開展專場推介活動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