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習俗】 對月焚香祈好運 飲酒賦詩吃月餅 記者 龔小莞 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陳耕介紹,閩南早年多有中秋拜月的習俗,婦女、姑娘中秋夜要沐浴,然后在院子或廳堂對月焚香祝告,述說自己心中急待解決之事。又擲杯筊卜出“聽香”的方向,悄悄出去在暗處竊聽,當聽到某些話語之后則可猜測所問之事的大約結果。如自己不能領悟,則把聽來的話復述給社會閱歷豐富的長輩,請他們代為解答。 閩南中秋還有祭祀土地公的習俗,即所謂“春祈秋報”。閩南以前稻米不足,地瓜、芋頭是閩南人十分重要的主食,以致后來有人稱閩南話為“番薯話”(閩南人稱地瓜為番薯)。農歷八月,番薯、芋頭都成熟了,中秋祭拜土地公主要就用番薯、芋頭,祭完以后全家一起吃番薯、芋頭。 據說番薯內黃、芋頭內白,寓有包金包銀、發財致富的美好愿望。而這些金銀財富正是托土地公所庇佑,因此八月十五得好好感謝一下土地公。 廈門市民俗學會副會長郭坤聰告訴記者,閩南舊時有賞月的習俗。月圓之夜,親友或者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庭院或者家里喝茶賞月,互相祝福。 廈門人對于中秋的飲食也有一番講究,他回憶說,小時候在中秋節最盼望的就是吃上月餅和糍粑。有些糍粑還加入蜂蜜、白糖或黑糖等餡料。古時的糍粑是圓扁狀,發展到現在,糍粑更小、更軟。 明末清初,廈門過中秋有點彩燈的習俗,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點彩燈。后來這一習俗漸漸淡化了。 中秋之夜皓月當空,也是文人墨客詩興大發的時候。閩南舊時多有詩社、書院、曲館,人們常在此時飲酒賦詩,同時彈琴吹簫、演唱南音。 【歡樂博餅】 華僑大學華文學院 留學生博到狀元 舉著獎品繞場跑 廈門晚報訊(文/圖 記者 李小慶 通訊員 吳江輝方芳)“我博到狀元啦!”來自安哥拉的留學生卡佩特舉著狀元獎品,繞場跑兩圈,這是他頭一回參加博餅活動,興奮得像極了足球賽場上進球的功臣。 昨晚,華僑大學華文學院舉辦“中秋月·中國心·中華情”為主題的慶中秋活動。來自印尼、泰國、美國、俄羅斯、毛里求斯、肯尼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及我國港澳臺學生近700名師生賞月博餅、吟詩對歌,體驗閩南特色民俗文化,共慶中秋佳節。 李佩佩是外國政府官員中文學習班的學員,她特意穿上民族盛裝前來參加活動。“其實我不懂規則。”李佩佩第一次參加博餅,“但是跟大家一起玩非常開心,中國人特別熱情、大方、友好,接下來一年的時間里,我一定要多多體驗中國的民俗文化,交更多的中國朋友。” “四個四!狀元!”在一片歡呼聲中,來自我國香港的蘇卓立率先博得狀元。“運氣太好了,上去唱首歌回來就博到狀元啦!”蘇卓立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大二學生,他說,“在香港每年也過中秋,但主要是吃月餅、賞月,沒有博餅。”蘇卓立在校兩年除了學習漢語知識外,還學習了剪紙、國畫、書法等,并到泉州、長沙等城市考察學習,“我能親身感受到中國內地發展的迅速,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
相關閱讀:
- [ 09-13]今日中秋 | 小時不識月,惟愿終皎潔
- [ 09-13]黨員領導干部如何“清爽”過中秋?此處有指南
- [ 09-13]勞動比賽過中秋
- [ 09-13]海峽兩岸(昆山)中秋燈會亮燈
- [ 09-13]“迷你”中秋月現身“十六”正午 “空中追月”受熱捧
- [ 09-13]百歲老人四世同堂過中秋:花好月更圓 國強家團聚
- [ 09-13]習聲回響|同賞中秋月 感悟家國情
- [ 09-13]“月是故鄉明” 中秋節聽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談鄉情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