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祖國】 帶頭支援建設 興辦華人學校 曾廣庇曾在龍泉巷居住過,圖為目前龍泉巷保留較完整的明清古大厝之一。(杏林街道 供圖) 盡管身在緬甸,但曾廣庇心系家鄉和祖國。《廈門市志》記載,光緒年間,曾廣庇捐獻巨資賑濟河南水災,得到清政府頒賜的“救饑濟弱”匾額。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緬甸華僑們沸騰了,自發組織募捐支持祖國建設。曾廣庇被推舉為華僑國民捐總局局長,并帶頭捐獻巨資,僅僅十個月就籌到捐款28萬盾,獲得孫中山以孫文名義的題匾一方和獎章一枚。 根據《集美區志》記載,曾廣庇還在家鄉捐資創立灌口安仁里公會,并專門購置了房產,將租金作為該公會慈善事業經費,用以資助老人和貧困生。 如今在仰光,仍有許多地方能找到曾廣庇的印記。緬甸第一所華僑高中——華僑中學的主樓就叫“廣庇樓”。根據集美區策劃編寫的《集美》一書,1920年,曾廣庇將一塊價值50萬盾的地皮捐給華僑中學建校舍,支持在緬華人子弟上學。為紀念這位慷慨的慈善家,學校將中心地帶的高樓命名為“廣庇樓”,至今它依然屹立于仰光大金塔之區。 生命的最后時光里,曾廣庇仍在捐資興學。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曾廣庇逝世,仰光華僑界舉哀,在他的家鄉,龍山學堂男女兩校的師生自發為他開了追悼會。為繼承曾廣庇的遺志,其后代又斥巨資捐建仰光大學體育館。緬甸當局把他生前所居住的仰光西區大街命名為“曾媽庇街”。 【鏈接】 保護古厝僑居 打造文化名巷 現今,在曾營社區還留存著許多曾廣庇的印記。曾廣庇的百年故居在1958年曾是杏林工業區開發建設初期杏林工委的辦公場所。龍山學堂的辦學石碑已移至現曾營小學的廣庇亭內。 新中國成立后,龍山女子學堂白天曾作為幼兒園讓村里的孩子接受早期教育,晚上“搖身一變”成為夜校成人掃盲班。在杏林工業區大建設時期,該學堂也作為曾營小學的教學課堂讓工業區隨遷子女及鄰村孩子就學。 此外,該區域還存在許多閩南風格古厝和華僑文化遺址。如,旅緬愛國人士曾冠英(延丁)的舊居番仔樓、著名愛國華僑曾上苑故居、雕塑大師曾竹韶故居等。 不過,這些古厝有的被當地居民私用,年久失修出現了損毀。近年來,許多曾營鄉賢和華僑宗親奔走呼吁,對這些古厝僑居進行規劃保護、發展利用。 民建廈門市委理論與會史研究會副會長黃堅定建議,以白泉為端、南浦為末,以華僑文化園為中心,以華僑名人名居、古渡遺址、信仰信俗場所為點,打造一條1500米連貫成線,“留住鄉愁記憶、弘揚華僑文化、展示人文集美”的華僑文化名巷。 ? |
相關閱讀:
- [ 09-19]建甌:“方言說孝廉”開播
- [ 09-17]邵武:弘揚傳統文化 講好孝廉故事
- [ 09-17]薌城芝山鎮開展一鎮一孝廉之孝廉故事分享會
- [ 09-12]“一鎮一孝廉 清風滿榕城”活動在馬尾舉辦
- [ 09-11]白洋鄉:孝廉文化進校園 開學新風唱文明
- [ 09-10]延平夏道:學習家風美德 弘揚孝廉精神
- [ 09-05]三元:孝廉養正開學季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