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港灣為民“點燈”百年
廈門市圖書館打造公共文化服務樣本,寫就諸多動人故事
廈門日報訊(記者 郭睿)夜幕降臨,一列列地鐵駛過1號線官任站,站點旁的廈門市圖書館集美新館還亮著燈。有剛下班的年輕人前來查閱資料,也有人在攤開的筆記本上奮筆疾書。這溫柔的燈光點亮了集美新城的夜晚,也為無數普通人提供了一處精神港灣。
從1919年創辦至今,廈門市圖書館“這盞燈”已經亮了一百年。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國家圖書館老專家回信時說:“圖書館是國家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場所。”100年來,廈門市圖書館擴建館舍、典藏文獻、提升服務,為市民打開了知識世界的一扇扇窗口,在百年歲月里寫就了諸多動人故事。
最初起點:文淵井21號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進一步刺激了因西學東漸在中國萌芽的公共圖書館業態,開辦圖書館成為風尚。這年夏天,時任廈門道道尹陳培錕面諭董事等籌設廈門圖書館,以教育界人士周殿薰為籌辦董事,將文淵井21號玉屏別館劃作圖書館館址。在多方支持下,這里很快集中起玉屏、紫陽、博文等書院藏書及社會人士贈書,并添置新書和報紙雜志。周殿薰就任廈門市圖書館首任館長。
1938年,侵華日軍入廈。9月17日夜,廈門市圖書館突然起火,藏書和館舍化為灰燼。大火的起因至今成謎,但這把火將廈門市圖書館20年來的積淀燒得一干二凈。此后多年,圖書館因戰亂屢次搬遷,并數次更名。新中國成立后,定名為“廈門市圖書館”,在政府和社會熱心人士的幫助下,盡管館址相對穩定,但仍搬過幾次家。轉變,發生在1988年。
開拓發展:公園南路2號
上世紀80年代末,廈門市人民政府準備搬去湖濱北路,原址公園南路2號即將空置。這棟雅致的風貌建筑,地處中山公園附近,交通便捷環境怡人,一下子就成了“香饃饃”,誰都想要,但市委市政府最終決定留給市圖書館。1988年8月4日,遷入公園南路的廈門市圖書館正式開放,結束了四處輾轉的日子。
也是在同個時期,廈門市圖書館迎來了一位老人——閩籍港商楊貽瑤。年少時,家境貧困的他在廈當店員,閑時最愛到圖書館看書。傳聞他曾翻到《商業尺牘》類書籍,在后來下南洋謀生的過程中因此賺得積蓄。上世紀80年代,已在香港創業定居的楊貽瑤回廈重訪市圖書館,看著當時還在中山路館舍局促的廈圖,決定捐資720萬港元為廈圖蓋樓。1991年5月,一座五層樓高、建筑面積達4500平方米的圖書館綜合樓,在公園南路2號原機關食堂的舊址上建起。
公園南路2號,改變的不僅是廈圖的規模,也為廈圖全面發展提供可能。空間拓展后,廈圖在借閱服務之外開設了講座,還將新樓的一層辟為展覽大廳,進一步拓寬了公共文化服務的邊界。廈圖的“新內涵”讓它備受市民寵愛,甚至成為廈門人生活里的重要地標。有讀者回憶,當年找女朋友,沒錢請吃飯看電影,就邀請人家來廈圖,樓下看展覽,樓上看書,再去聽聽講座,一天就過去了,女朋友后來就成了他的妻子。
創新飛躍:30年四建新館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廈門市圖書館開啟發展加速度。在市委市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下,不到30年間,廈圖四建新館,發展速度全國矚目。
“除了1991年建成公園南路2號這棟樓,1993年我們還在鼓浪嶼重建了中山圖書館,2007年文化藝術中心的廈圖開館,2018年集美新館開放。”廈門市圖書館副館長付虹說,如今廈門市圖書館館舍總面積已達8.7萬平方米,擁有分館14個、汽車圖書館服務點15個。圖書館規模的擴大,讓公共文化服務不斷向更大的范圍延伸,尤其是集美新館的開放,讓島外的公共圖書館服務設施有了質的飛躍。
同樣開啟發展加速度的,還有廈圖館藏。如今,廈門市圖書館總藏量達337.2萬冊,另有電子書刊536萬冊。在豐富的文獻資源基礎上,廈圖提供給讀者的服務從最初的閱覽到借閱,再到開展更多形式的講座、展覽、文化沙龍等分眾化、分層化的讀者活動,越來越多人在廈圖找到歸屬感。據統計,2018年的廈門市圖書館年接待讀者480.8萬人次,外借文獻395.7萬冊次。2019年截至8月31日,接待讀者417.9萬人次,日均接待讀者1.72萬人次,外借文獻338萬冊次。
作為一家“百年老店”,技術創新是圖書館自我革命和吸引年輕讀者的秘密基因。從依托社保卡的一卡通服務到通借通還,廈門市圖書館開啟了總分館建設、網絡化建設和自動化建設的新征程。今天的廈圖,讀者不但可以借閱電子閱讀器、掃碼下載數字資源、利用館內導航定位圖書,還可以在家中“點外賣”,通過飛鴿傳書業務請圖書館把書送到家;不但可以使用采書柜挑選書店的新書,使用預約柜提前鎖定心儀的好書,還可以使用微信公眾號自助辦證、繳納押金和獲取活動訊息;不但可以在智能書架實時檢索和歸還圖書,在報告廳欣賞最新的院線同步大片,還可以使用市民卡App掃碼登錄系統……為了增強市民的“信用”意識,廈門市圖書館還是全市第一家白鷺信用分合作單位,用信用連接知識,讓市民免押金借書,讓這座城市因為信用更溫暖。
不變情懷:優化服務為民“點燈”
百年圖書館的發展變遷,離不開的還有圖書館人的堅持和付出。他們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更多人走進圖書館,享用公共文化資源,啟迪智慧,溫暖心靈。
從公園南路2號到文化藝術中心,廈圖把館內采光最好的區域留給讀者,閱覽區有落地大窗,還辟出中庭花園方便陽光抵達書架。而館員的辦公室卻鮮有窗戶,有的一年四季都曬不到太陽。集美新館開館前,廈圖集齊胖瘦高矮各種身材的員工試座椅,找到所有人都舒適的款式,再去量產。
2014年春運,聽聞有外來務工人員買不到票,廈圖果斷搬出幾臺網速很快的電腦,在文化藝術中心館區的一樓閱覽區幫大家搶票。幫更多人回家過年是廈圖人的心意,但廈圖人也有“私心”——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外來務工人員走進圖書館。“他們說以前看到圖書館這么漂亮,以為要掏錢才能進來,沒想到不僅是免費的,還有很多書看,有很多活動可以參加。”付虹說,我們期待的就是他們能夠記住圖書館,帶著家人朋友來到圖書館,真正學會享受公共文化服務。感動于廈圖的付出,相關單位后來特地在廈圖一樓裝了自助取票機,越來越多打工族成了廈圖的新讀者。
2017年,廈門市圖書館發起一場征文,請讀者講述自己與圖書館的故事。廈圖人至今記得一封來稿,作者曾是一名外來務工人員,有空時常來廈圖看書自學,沒想到因此考上了老家的公務員。廈門市圖書館“這盞燈”改變了他的命運。
【亮點】
1、社保卡作為全市通用借書證:2007年,廈圖實現用社保卡作為借書證,這一舉措走在全國前列。次年廈圖實現全城“一卡通”,讀者在全市所有公共圖書館及分館、服務點均可“通借通還”。
2、白鷺分免押金借書:廈圖在全市率先啟用白鷺分開展免押金辦證服務,市民白鷺分達到 600 分以上(含600分),可持社保卡和身份證到廈門市圖書館服務臺開通白鷺分免押金信用借書服務。
3、全國首創托管型社區分館建設:基層組織或企事業單位以委托的形式,將其所屬圖書館委托廈門市圖書館建設與管理,實現了總館和分館人財物集中管理,大大提高了服務水平。
4、全國首批圖書館聯合服務模式:廈門市公共圖書服務聯合體2008年成立,實現了全市圖書館書目聯合檢索、文獻集中編目、借書證一證通用、書刊通借通還、數字資源共建共享、讀者活動互聯互動、管理人員集中培訓等聯合服務。
5、集美新館開啟館內藍牙導航:集美新館推出藍牙導航,將館內所有重要設備都列入了可導航目標,比如書籍分區、寄存柜、檢索機、自助借還機等,甚至精準定位到一本書所在書架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