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同安:古文化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找到“棲息所”
2019-09-22 10:45:45?來源: 文明風 責任編輯: 鄒玒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文明風6月27日訊(通訊員 黃文水 張榮森 林文足)26日下午4點半, 同安區大同街道同新路雙溪講古場以五祖鶴陽拳非遺表演開場,由同安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聘請的“講古仙”陳永健,開講同安歷史名人與民間小吃,昨天介紹的是一道地方美食:“圣侯菜——姜絲帶魚脯”。 同安區民間青草藥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永健著有《同安歷史名人與民間小吃》一書,該書講述了40位名人與40道傳統小吃的故事,弘揚了地方飲食文化,而“圣侯菜——姜絲帶魚脯”就是其中一道具有代表性的同安小吃。 陳永健講述,“圣侯菜”與唐牧馬侯陳淵有關,他是唐代遣駐金門管理牧馬的官員,志書記載:“陳淵,即唐牧馬侯,有神仙道術。貞元年間為馬監,牧馬蕃息,能為民御災捍患。歿后,鄉人祀之,敕封‘福佑圣侯’,賜廟額‘孚濟’”。事實上,陳淵知識淵博,天文、地理、養生、風水、季候等均有涉獵。 金門古屬同安縣轄,氣候溫熱,是盛產魚和鹽的地方,地處海島,環抱大海,金門人以魚、鹽為食。陳永健考證,牧馬侯陳淵踏上金門海島后,與島民協力同心,僻壤墾荒,桑田豐盛,農漁牧鹽,自給漸余,聚落形成,金門島的開發走上了正軌,離不開陳淵帶去的中原文明,他教習種植豆黍牧草,以供馬料,又精通草藥為島上百姓診療。 值得一提的是,陳淵以狩獵技術,教島民捕釣白帶魚,曾有言稱:“白帶魚盛于冬月,身薄而長,其形似帶,無鱗,一釣則群帶銜尾而升”。同時,陳淵又教島民煮鹽,煮鹽器具稱為“牢盆”,在海邊掘地為坑,上布竹木,覆以蓬茅,又積沙于茅上。每次潮汐沖沙,鹵咸淋于坑中,水退去后用火照之,鹵氣沖火皆滅,取回海鹵注入牢盆中熬煮,水分熬干就成了結晶海鹽。 陳永健說,有了海鹽,白帶魚曬干,以海鹽腌制,收藏經年不變質。金門漁民還將咸帶魚裝船,運到大陸銷售,這就是閩南人喜歡吃的“咸帶魚脯”,流傳至今。在閩南地區,勞動過后,人們肚子餓了,煮上一鍋白米粥,再來一盤“咸帶魚脯”佐餐,這就是陳淵的“福佑圣侯菜”。千百年來,這道美食,閩臺人民情有獨鐘,百食不厭,現在咸帶魚脯拌姜絲,也成為了閩南酒店的一道招待菜,散發著揮之不去的古早味。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