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出臺意見規范加強中小學研學實踐
火熱研學市場 期待有序發展
集美誠毅科探中心內,老師正在指導研學團隊的學生們制作水火箭。(資料圖片)
廈門市江頭中心小學學生們到古田會議舊址開展研學活動。(學校供圖)
廈門市江頭中心小學學生們到紅色革命歷史紀念館開展研學活動。(學校供圖)
東南網9月2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楊珊珊 田圓)近日,廈門市教育局出臺《關于進一步規范和加強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工作的意見》,對研學實踐活動進一步進行規范和加強,也明確了研學機構的評定標準。
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傳統游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的研學旅行,近年來嶄露頭角。2016年底,教育部等11個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不少地方積極響應并出臺實施細則,也刺激了眾多機構涌入研學市場。
去年,中國旅游研究院等聯合發布的《中國研學旅行發展報告》指出,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和旅游產業跨界融合,研學旅行市場需求不斷釋放,未來3~5年中國研學旅行市場總體規模將超千億元。
在廈門,研學已經成為眾多學校拓展素質教育、延伸修學內涵的一個重要形式,許多伴隨市場而生的研學機構也探索了多種形式的研學服務。在不斷細化的相關規定指導下,研學市場有望更加規范發展。
研學成新潮 實踐反哺課堂
19日下午4點,在廈門市湖里區江頭社區的社區廣場上,江頭中心小學學生許淇斐、周儀和他們的家長成了當天社區紅色文化大講堂的主角。以《弘揚中華文化 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他們講述了自己走進廈門特區紀念館開展研學活動的經歷和收獲。
“通過這些實物、資料、圖片等,我感受到了廈門經濟特區發展40年的艱辛歷程。”許淇斐說,“如今廈門的輝煌成果是來之不易的,我們生活在這個美麗的經濟特區城市,應該珍惜當下,好好學習!”
讓學生們將在研學活動中的所看、所學、所思總結沉淀,做成研學報告,在班級、學校中展示傳播,更走出校園,走進社區,向更多的市民宣傳,是江頭中心小學對研學活動的思路。
學校黨委書記陳春滿介紹說,學校從2017年開始在全校開展以“弘揚中華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的研學活動,鼓勵家長與學生一起到廈門及周邊的革命教育基地研學。
家長王琴說,她就讀于六年級的孩子在參觀了集美陳嘉庚紀念館后在研學報告里寫道,自己感受到了陳嘉庚先生一生奮斗、無私奉獻家鄉的偉大精神,受到很大的震撼。
“海堤紀念館、集美鰲園、革命歷史紀念館、陳化成紀念館等,這兩年我們帶著孩子已經去過十幾個廈門的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在江頭中心小學家委會主任、家長陳麗娜看來,體驗式學習比單純的說教,或是在校園聽課的效果更好,在生動的體驗學習過程中,孩子們的學習效果更好,進步明顯,切實地弘揚了革命傳統,在孩子心里厚植了家國情懷。學校還將學生們開展研學活動的成果集結成冊,作為留念。
近年來,研學逐漸成為家長和學生所熟悉的名詞,梧村小學推出以見證家鄉變化為主題的研學課程,集美研學基地舉辦“背上書包研讀新集美”閱讀研學營,還有以天文體驗、科普講座為主要內容的研學活動……研學活動正以越來越豐富的形式走近學生。
差異化競爭 打造特色研學
在廈門目前正在運營的研學項目中,不少機構正在探索更具特色的發展方向。
位于集美新城核心區的萬舜匯·誠毅科技探索中心,今年入選第二批福建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
“我們的研學客群主要以中小學生為主,通過舉辦以航空航天為主題的兩岸交流、研學營地等活動,增強兩岸學子對華夏民族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認同。”萬舜公司副總經理、誠毅科探中心總監林捷興說,作為中國航天科普體驗基地、全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中心目前已開設了海絲福船、水火箭等特色研學課程。
AI科技、智能編程、航天航空、傳統木偶戲、茶道茶藝……在集美區文體廣電旅游局局長吳吉堂看來,素以教育聞名的集美區,處處是課堂,每一個研學團隊,都可以在此找到屬于自己的“研學姿勢”。而獨特的自然、人文、地緣優勢,也成為該區打造對臺研學的先天條件。
今年在集美區舉辦的“兩岸一家親從小心連心”研學體驗營上,共招募了255名臺灣青少年及親子家庭。通過針對不同年齡段量身定制行程和內容,兩岸學子共同體驗了中華文化、閱讀文化、航天文化等課程,還通過兩岸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街舞等環節,找尋兩岸同根同源的情感連接。
身處對臺前沿,以研學為媒,廈門市集美區走出了一條特色研學路線。據了解,目前集美已經啟用了對臺研學基地總部大樓,并就對臺研學旅行基地再次“擴容”,形成“1+1+N”(即1個研學總部+1個研學大營地+N個研學單元)的新模式。通過整合各類資源,集美區形成了“人文集美”“自然集美”“科技集美”“藝術集美”四大研學旅行主題,以及針對不同學校的學生特色,開發了122個特色研學課程,讓研學擁有更多個性化選擇。
市場不規范 期待嚴格監管
來自廈門的旅游數據顯示,今年“五一”期間,研學旅游成了節假日旅游的新亮點,吸引了大量游客。
盡管目前研學旅行已經成為旅游新興業態,迅速發展,但業內人士表示,整體來看,目前國內研學旅行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在行業標準、課程設計和安全問題等方面存在諸多不規范,存在“只旅不學”或“只學不旅”等現象,不少旅游機構掛著“研學”的名義變相推出游玩路線。
針對目前市場上對于研學定義不清、研學機構發展參差不齊的現象,為進一步加強和規范廈門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工作的組織與實施,近日,廈門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和加強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工作的意見》。
在該《意見》中,廈門市教育局明確規定,研學實踐活動以“教育性、實踐性、安全性、公益性、創新性”為原則,需在校外進行,以“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還要有課程。研學實踐活動要結合本區本校實際,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階段以區情市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充分利用國家、省、市、區級研學基地(營地),紅色革命遺跡,歷史名勝古跡,華僑和閩臺文化基地,閩南傳統工藝所,高新企業,以及博物館、美術館、科普館、高校科研院所等優質研學資源,以年級、班級為單位統一組織。
對于研學費用的收取,該《意見》規定,要提前告知家長,且在家長自愿的前提下收取。其中,對貧困家庭學生要落實減免費用等優惠政策,保障每一個學生享有平等參與的權利。
此外,該《意見》還透露,廈門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將遴選、掛牌一批市級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供學校開展研學實踐活動。這也是廈門市首次遴選市級的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基地(營地)。
廈門悠度營地教育總經理李正煌表示,此次研學實踐指導性意見的出臺,不僅有利于規范全市研學實踐教育的發展,也將引導研學機構將重心更多地放在研學內容和課程的開發和設計上來,真正讓學生能從研學實踐活動中受益,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記者手記
真正實現研中有學
近幾年,研學市場逐漸升溫,“研學”一詞逐漸為大眾所熟悉,特別是在一些大城市,已成為許多學生假期的標配。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讓“知”和“行”在研學之旅中互相促進,對于落實立德樹人、有效融合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促進素質教育都具有相當的意義。但目前,一邊是部分學校出于安全性等擔憂,對于研學缺乏組織的積極性,一邊是隨著研學市場的不斷開發,機構不斷進入市場“分蛋糕”,也出現部分研學行程“掛羊頭賣狗肉”、只旅不學、課程缺乏科學規劃、收費偏高等問題。
在采訪中,不少家長和教師認為,研學旅行不一定要走多遠,做到“知行合一”才是其中關鍵意義所在,呼吁研學旅行更多回歸公益、教育的初衷。
據了解,在三年前教育部等部門出臺《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之后,不少地方對規定作了細化。在此次廈門推出的規范意見中也指出,應充分利用一些本土紅色革命遺跡,歷史名勝古跡,華僑和閩臺文化基地以及博物館、美術館、科普館、高校科研院所等優質研學資源,因地因校制宜促進研學開展,并提出將遴選、掛牌一批市級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并實行動態管理,指導他們研發一批精品研學實踐教育課程。
針對日漸火熱的研學市場,不僅是教育部門,市場監管、旅游等部門也應及早介入,共同研制標準,聯合加強對違規行為的監管,促進研學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