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次更名9次遷址 廈門市圖書館走過百年
2019-09-25 18:39:05龔小莞?來源: 廈門晚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欣慰】 服務很到位 進館的讀者越來越多 1970年起,市圖書館兩度寄居中山路(中山路147號至165號二樓及中山路67號至71號原廈門日報社址)。那段時間,市圖書館的圖書外借基本停止,只有閱覽室開放。 1977年,市圖書館恢復外借,借書的人很多,各行各業的都有。在那個年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非常受歡迎。郭昆山說,因為圖書的復本不多,新書出來后,讀者常常借不到,負責圖書流通的工作人員還要承擔“討書”的任務。“我每個月都要騎著自行車,在自己負責的片區到處跑,去尋找那些沒有按時還書的讀者,人家都以為我是送信的,其實是去討書的。” 1985年,市圖書館在業務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例如延長圖書館開放時間,由原來的每天開放8個小時,改成早上8點到晚上8點開放,實行工作人員兩班倒;改革開放后,大量外來員工來到廈門,市圖書館取消了原來只有廈門戶口才能辦借書證的規定,為外來人員辦理借書證;打破了藏書樓的觀念,將圖書收藏為主變為流通為主,把大量的樣本書從庫房搬出來,提供給讀者借閱。 1988年市圖書館從中山路搬到公園南路2號,圖書借閱又從閉架改為開架,讀者可以直接到書架前挑選圖書。據了解,廈門市圖書館也是國內較早實行開架借閱的圖書館。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動后,效果非常好,走進圖書館的讀者越來越多。 【感恩】 它是引路人 “開啟我對文史的向往” 1961年至1963年間,廈門市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原副館長何丙仲還是一名中學生,他當年很喜歡周末去圖書館看書,每次都去三樓的特藏室借閱古籍。那時的圖書都是閉架的,讀者接觸不到,每本圖書都有一張卡片,上面寫著該書在書架的哪個位置。卡片用繩子串起來,讀者可以從中查找圖書。 “當時負責接待讀者的管理員是方文圖(后來成為地方文史專家),他經常向我推薦古籍,并幫忙從書庫中找出來。”何丙仲說,當年特藏室還有一位抄書的老先生,叫莊子鶴。那個年代沒有復印機,也沒有電子設備,一些圖書館缺少的書,只能找其他圖書館借,請人抄寫。莊老先生使用毛筆小楷,字體非常工整,他為圖書館抄了很多本書。 何丙仲說,在市圖書館看書的那段歲月,他受到了熏陶,從中打下古典文獻和地方文史的基礎,受益終生。“圖書館可以說是我的引路人,開啟了我對文史的向往。” |
相關閱讀:
- [ 09-20]廈門市圖書館打造公共文化服務樣本 寫就諸多動人故事
- [ 09-07]傳世典籍存世孤本亮相國家圖書館大展
- [ 09-06]廈門市思明區圖書館展廳開展華僑攝影家老照片
- [ 08-19]廈門市少兒圖書館文灶館使用高科技輔助科普
- [ 08-15]廈門市少兒圖書館推出“國際大獎小說”書單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