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次更名 9次遷址 廈門市圖書館走過百年
20多名讀者跟隨原副館長,一路尋訪建館故事和時光印記
廈門晚報訊(記者 龔小莞 通訊員 李穎)1919年,廈門市圖書館創辦,此后,經歷過8次館名變化和9次館址變遷。近日,在廈門市圖書館建館百年之際,20多名讀者在78歲的原副館長江林宣的帶領下,一起尋訪市圖書館的時光印記。
【波折】
館藏化灰燼 兩部善本被完好保存
據資料記載,廈門市圖書館為廈門名儒、長期從事教育事業的周殿薰等人倡辦,名廈門圖書館。1919年,時任廈門道道尹陳培錕撥玉屏書院余款為館費,以文淵井玉屏別館為館舍,聘周殿薰為館長。
1930年,廈門市圖書館由私立改為公立,聘余超為館長。抗戰爆發后,余超因積極參加抗戰活動被日寇通緝,被迫只身逃往香港。赴港時,他沒有帶多少行李,而是隨身帶走了《宋版埤雅》和元麻沙版《注陸宣公奏議》這兩部善本書。1938年,市圖書館被焚,館藏化為灰燼。抗戰勝利后,余超返回廈門,將帶走的兩部善本書完璧歸趙,為國家搶救了兩部珍貴文獻。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圖書館改名為“廈門市圖書館”,文化界知名人士李禧被市政府聘為館長,他堅持征集、搜尋明清刊刻善本和線裝古籍,充實館藏,直至1958年退休。
【艱苦】
騎車運新書 一次可載三個木書箱
1954年12月,愛國工商業者鄭忠益將思明北路126號至134號一幢4層樓無償借給市圖書館做館舍。今年98歲高齡的郭昆山1957-1985年間在市圖書館工作,據他回憶,他剛到圖書館的時候,整個圖書館,連同館長李禧在內只有十二三人。
郭昆山介紹,起初他在采編組工作,那時,好幾天才買一批書,根據工業、政治等進行分類,編目后送到閱覽室和外借處。三四個月后,他調到了外借處,后來又去郊區做圖書流通工作。“當時廈門各個公社都設有文化站,各個生產隊都有一名圖書管理員,圖書館在三個文化站設有流通點,我負責灌口公社流通點,我把圖書館的新書帶過去,讓各個圖書管理員過來交換圖書。”郭昆山說,當時運載新書,只能靠圖書館僅有的一輛自行車,一次可以載三個木書箱。他先騎車到鷺江道碼頭,再將木書箱連同自行車一起搬到船上,乘船到灌口。
【欣慰】
服務很到位 進館的讀者越來越多
1970年起,市圖書館兩度寄居中山路(中山路147號至165號二樓及中山路67號至71號原廈門日報社址)。那段時間,市圖書館的圖書外借基本停止,只有閱覽室開放。
1977年,市圖書館恢復外借,借書的人很多,各行各業的都有。在那個年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非常受歡迎。郭昆山說,因為圖書的復本不多,新書出來后,讀者常常借不到,負責圖書流通的工作人員還要承擔“討書”的任務。“我每個月都要騎著自行車,在自己負責的片區到處跑,去尋找那些沒有按時還書的讀者,人家都以為我是送信的,其實是去討書的。”
1985年,市圖書館在業務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例如延長圖書館開放時間,由原來的每天開放8個小時,改成早上8點到晚上8點開放,實行工作人員兩班倒;改革開放后,大量外來員工來到廈門,市圖書館取消了原來只有廈門戶口才能辦借書證的規定,為外來人員辦理借書證;打破了藏書樓的觀念,將圖書收藏為主變為流通為主,把大量的樣本書從庫房搬出來,提供給讀者借閱。
1988年市圖書館從中山路搬到公園南路2號,圖書借閱又從閉架改為開架,讀者可以直接到書架前挑選圖書。據了解,廈門市圖書館也是國內較早實行開架借閱的圖書館。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動后,效果非常好,走進圖書館的讀者越來越多。
【感恩】
它是引路人 “開啟我對文史的向往”
1961年至1963年間,廈門市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原副館長何丙仲還是一名中學生,他當年很喜歡周末去圖書館看書,每次都去三樓的特藏室借閱古籍。那時的圖書都是閉架的,讀者接觸不到,每本圖書都有一張卡片,上面寫著該書在書架的哪個位置。卡片用繩子串起來,讀者可以從中查找圖書。
“當時負責接待讀者的管理員是方文圖(后來成為地方文史專家),他經常向我推薦古籍,并幫忙從書庫中找出來。”何丙仲說,當年特藏室還有一位抄書的老先生,叫莊子鶴。那個年代沒有復印機,也沒有電子設備,一些圖書館缺少的書,只能找其他圖書館借,請人抄寫。莊老先生使用毛筆小楷,字體非常工整,他為圖書館抄了很多本書。
何丙仲說,在市圖書館看書的那段歲月,他受到了熏陶,從中打下古典文獻和地方文史的基礎,受益終生。“圖書館可以說是我的引路人,開啟了我對文史的向往。”
【追隨】
圖書館搬哪 他都是最忠實的讀者
李旭鳴退休前在市公安局工作,1977年參加工作時,工作地點就在市圖書館隔壁。一有空,他就“泡”在閱覽室里。他先后參加了思明區電視大學函授班和工人業余大學中文專業的學習,需要大量的書籍,當年沒錢買,他就去圖書館借。“那時一個借書證只能借一本書,借書證是牛皮紙做的,有點像信封,上面貼著照片,借到哪本書,就把書的卡片裝進去,交給工作人員保管,還書時再取回借書證。”
1991年12月,在公園南路2號,旅居香港的老讀者楊貽瑤先生捐資720萬港元興建的五層市圖書館綜合樓落成開館。李旭鳴依舊一有空就騎自行車去看書,他說,新落成的市圖書館綜合樓條件較之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寬敞明亮空氣好。有了孩子后,他也會帶孩子去。直到現在,他依然是位于文化藝術中心的廈門市圖書館的常客。
退休后,李旭鳴成了廈門市博物館講解志愿者、思明區文物保護志愿者,經常為大家講述廈門歷史文物背后的故事,他說,這得益于幾十年來在市圖書館的閱讀積累,厚積薄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