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地方戲,如何“圈粉”年輕人?
2019-10-22 17:42:55潘抒捷 林澤貴?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推精品,注重時代感 最近,廈門幾家專業地方戲曲院團進入了忙碌期。17日,記者采訪時了解到,廈門市南樂團剛結束了“高雅藝術進校園”湖濱中學場的表演,正在準備次日為廈門大學舉行的專場演出;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的主要人員連夜與導演商議小劇場版本《阿搭嫂》的編排;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則在為參加第十六屆中國戲劇節演出加緊排練。 這幾家地方戲曲院團顯然已經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而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充分挖掘閩南文化元素及閩臺關系特色的題材。以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曾學文為代表的一批優秀中青年編劇,頻頻推出精品,貢獻有目共睹。 梳理廈門近年來叫得響的文藝作品,歌仔戲《邵江海》《蝴蝶之戀》、高甲戲《阿搭嫂》《大稻埕》、南音樂舞《長恨歌》《情歸何處》……其中,《邵江海》《大稻埕》,既榮膺“曹禺劇本獎”,又榮獲“五個一工程獎”。實踐證明,這樣的作品接地氣、接人氣,在全國文藝創作版圖里也能突出自己獨有的特色,做到叫好又叫座。 業內人士認為,曾學文的每一部作品都在尋求并回答什么是屬于“廈門這座城市”的特點。在曾學文看來,不同于泉州、莆田,廈門對外開放、中西文化融匯,決定了它重視傳統,又不拘泥舊式,戲劇創作要更有現代的眼光和現代的審美品位。正是找到了這一藝術發展突破口,廈門才從原來福建省戲劇創作“貧困區”,開創出了福建劇壇的“廈門現象”。 “廈門文藝作品不僅注重挖掘本土特色,還注重塑造作品的精神內核,因此作品能跟這個時代同呼吸共命運,能夠傳播正能量,傳遞向上精神。”業內人士表示,《阿搭嫂》塑造的古道熱腸的閩南阿婆,是對社會熱議的“老人該不該扶”的叩問;《大稻埕》在“家文化”的母題背景下,為作品找到了精神立柱——鄉土社會守護中國文化的力量。 除了挖掘本土特色和塑造精神內核之外,廈門地方戲曲同樣注重大膽創新創優,增強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以南音為例,傳統舞臺表現形式以靜態的坐唱或站唱為主,而今則融入視覺、跨界音樂創作等多種舞臺藝術形式來呈現。“南音在走向國際舞臺的探索中,既保留了原汁原味,又滿足了現代觀眾對于藝術審美的要求。”楊雪莉說。 如今,越來越多的廈門文藝創作者開始用這種方式講好廈門故事。舉例來說,廈門青年編劇林志杰創作的歌仔戲《渡臺曲》反映了閩南先民“唐山過臺灣”的曲折經歷,故事的結局也契合了兩岸當前的和平主旋律。《渡臺曲》一經演出,就引發戲迷熱度空前的追捧。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充分展現了廈門形象與文化魅力,同時也是文化自信的體現。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