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第一路”騎樓見證昔日繁華 系首條近代化道路
2020-05-01 10:57:03? ? 來源: 廈門網 責任編輯: 劉瑋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修建過程遇阻撓 花4年建成彎曲“水蛇路” “它是廈門第一條新馬路,從路名‘開元’二字可見端倪。”廈門市行政道路區劃與地名協會專家組成員江林宣介紹道。作為《廈門市地名志》執行主編,江林宣非常熟悉開元路的歷史。“開元路開辟前,廈門市區道路多達220多條。”江林宣說,但大多稱“街”或“巷”,多是小街陋巷,最寬的也僅有3米左右,自開元路修建后,廈門才有了第一條具有近代意義的“路”。 江林宣說,當時的開元路一帶人口多、商業發達,但路窄、衛生條件差,嚴重阻礙廈門商埠發展。于是,陳培琨、林爾嘉、黃奕住等有識之士在1920年倡議成立“市政會”和“市政局”,對廈門進行近代化新城規劃改造。開元路便是廈門“市政會”興建的首條馬路。據資料記載,規劃的新馬路由提督路頭修建到浮嶼,長700米、寬9.1米,道路兩旁的騎樓下辟為人行道。道路從1920年12月開始修建,1924年8月通行。在當時,這是最寬的近代化馬路,路面仿英國“麥加頓”式,兩旁騎樓為商住樓房。因為是廈門第一條市政建設馬路,故取名為開元路。 為何選這一段來建新馬路?江林宣認為,開元路路況較附近其他路段更為平坦,修建成本更低。盡管如此,在1991年出版的《廈門風物》一書中提到,開元路的修建并不順利,如修建過程遇小山丘、土地廟等,開路并不容易。本地文史專家范壽春在《廈門知多少》中還提到,當年修路還受到當地惡勢力以及日籍浪人阻撓,最后修成的路彎彎曲曲,甚至被居民稱為“水蛇路”。這也從側面解釋了,為何一條700米的道路從1920年修到1924年才完工。 曾是廈門商業中心 各類商店公司林立 開元路一帶曾一度是廈門商業中心。這在陳亞元提供的一張20世紀20年代的老照片中可見一斑。 本地文史研究者李世偉認為,從照片中可以窺測,早期的開元路已相當繁榮熱鬧:照片中各類商店公司林立,店招立于兩側,如清晰可見的“文章齒科”“養生齒科”“隆蘇廣洋貨批發”等;照片的最前方,兩名行人邊走邊吃著東西,街道寬闊,行人穿梭。李世偉認為,開元路的繁華和與這條道路同時修建的騎樓有很大關系。騎樓是當時的鄉紳僑商開發的,具有商住兩用的特性,極大地促進了商業繁榮。 開元路的商業中心地位開始轉移,是從1927年開始的。這從《廈門市房地產志》中的描述可得到證明:1927年后路政處繼續開辟馬路,建筑住宅、堤岸、公園,商業中心移至中山路、大同路。盡管如此,直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元路繁華依舊不減。據李世偉介紹,當年這一帶光戲院就有三家,經常播放電影,上演歌仔戲、南音,備受市民歡迎。 如今的開元路依然流淌著老廈門獨有的氣息:騎樓下,人們擺桌泡茶聊天是常態;騎樓上,帶有年代感的木窗時不時被風吹動,傳來吱吱的聲響;一些店鋪用老式的鑲嵌式木門,仿佛讓人穿越到七八十年前。李世偉說,有時會去這里吃個快餐,“因為這里有老廈門不變的味道”。 【聲音】 本地文史專家彭一萬: 開元路具有獨特歷史文化價值 本地文史專家彭一萬認為,開元路從三個維度來說,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開元路具有一定的歷史積淀,是廈門近代化進程的鮮明例證,它所承載的老廈門生活圖景和模式也是經過百年嬗變積淀而成。同時,這條路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蘊,這種文化底蘊體現在閩南文化、海洋文化以及華僑文化上,而騎樓正是這三種文化的外在載體。開元路還具有一定的藝術內涵,這在騎樓南洋風格和閩南風韻的結合上得以體現。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