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鎮邦路小石碑百年僑房墻上石碑 見證華僑家國情懷
2020-05-11 21:03:20?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海外華僑向海滄捐款 逐漸形成正式社會團體 魏寧當還向記者介紹了三都局的起源。她說,據已故三都局老前輩周科文記述,公元1851年(清咸豐年間),由于政局動亂,百姓紛紛逃往海滄避難。海滄地方鄉紳為安頓難民,發起捐助難民活動,但因本地財力有限,三個月后,捐資無法繼續下去,遂寫信給馬來西亞檳城的邱、謝、楊三大家族的公司求助。接到求援后,他們馬上聯絡檳城海滄華僑組成籌捐組,并積極向附近東南亞國家海滄籍華僑通報情況,請求支持家鄉難民救濟工作,得到華僑的熱烈響應,踴躍向檳城籌捐組捐款。籌捐組把募捐來的錢陸續寄回海滄。 次年,時局有所緩和,難民大部分返回廈門島內,但馬來西亞等地華僑捐款方興未艾,檳城籌捐組為檢查海外華僑捐獻救濟款落實情況,派代表回海滄查賬和商量處理救濟后期工作事宜,雙方商定,將兩地籌捐臨時機構改為正式社會團體,以當時海滄行政區劃三都為名成立三都聯絡局。 聯誼會原董事長林中鴻介紹說,三都局華僑曾在不同時期參與過家鄉的社會建設。如在籌資興建漳廈鐵路時,負責南洋募股的海外人員中,三都局華僑就有十多人。而在嵩嶼開埠時,三都華僑林文慶、莊銀安、邱廑兢等參加了嵩嶼商埠促成會的籌建工作。不僅如此,在捐資助學、扶貧濟困的社會公益以及保護僑產維護僑益方面,三都局同樣做了很多工作。 在魏寧當看來,早期海外華僑募捐在廈購置房產,其房租收入用于救濟災民、扶助貧困、成立保安守護家鄉安寧、投資家鄉公益事業、興學助教,到后來用于參與國家建設等,展現了海外華僑濃濃的家國情懷。 【聲音】 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許金頂: 為探討華僑文化留下根脈 被發現的小石碑本質上是一塊“規約碑”,表明了產權歸屬,僑鄉還有很多這種類似的僑址僑跡需要保護,它們將為以后探討華僑文化留下根脈和可供歷史考證的實物。 作為華僑互助的一個團體,三都聯絡局密切海內外宗親聯系,共同建設家鄉和社會,體現了華僑愛鄉愛國的情懷,這也是華僑文化的一種表現。同時,華僑團體在一定時期也給港口城市廈門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