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湖里:支部進小區 家園面貌新
2020-09-02 09:20:23? ? 來源: 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 夏菁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在廈門特區發祥地福建廈門湖里區,沿著東渡路一路走來,廈門自貿試驗區、象嶼保稅區、東渡碼頭等地一派繁榮景象。而在馬路對面的狐尾山下,卻有一個曾經被居民戲稱為“春風不度”的地區——東榮社區。因長期存在無物業、無商業、無太多可用資源及歷史遺留問題多、貧困戶多、老人多的“三無三多”問題,造成了東榮社區“物業不敢來、小區沒人管、環境臟亂差”的局面。 東興小區是東榮社區的一個典型小區,始建于1987年。因沒有物業管理,小區一直存在諸多問題:居民們將門前屋后的空地用于種植農作物或者違章搭蓋小屋小棚;因沒人管理而隨處停車,造成居民進出不便……居民對小區的滿意度直線下降,不少居民因此搬離了東興小區。 為解決這些問題,同時打造“特別有愛,特別有人情味”的小區環境,東榮社區黨委以“組織下沉、黨員下沉、力量下沉、服務下沉”為抓手,經過挖掘帶動和多元參與共建,提煉出了“組建一支志愿服務隊伍、形成一套愛心幫扶體系、依托一個黨建融合平臺、開展一片愛心活動陣地”“四個一”愛心工程做法,有效破解了無物業老舊小區管理難題,小區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通過幾次整治,我們把小區的組織架構建立起來。讓黨員帶動居民,通過黨建引領,以愛心為媒,自治自管,構建‘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的共治共管愛心格局。”東榮社區黨委書記江根文說。 在黨建引領下,東榮社區將小區黨支部、業委會、自管小組三股力量擰成一股繩,發動志愿者參與。經過不斷探索,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破解無物業小區管理難題的“自管文化”,小區衛生保潔、綠化安保、安全防范等事務都由小區居民自管,走出了一條真正意義上的自治自管之路。 這種把黨支部建在小區,以黨建引領小區治理創新的探索實踐,是湖里區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的一個創新,2019年獲評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最佳案例。 按照“支部建在小區上”的原則,凡是小區在冊黨員人數達到3人以上的,均成立黨支部,同時按興趣愛好、功能、樓道等劃分黨小組,同時挑選出黨員骨干分子和黨員家庭確立為黨員中心戶,初步形成了“小區黨支部—樓道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小區黨建格局。目前,湖里區已成立小區黨支部345個、樓棟黨小組894個。 支部建在小區,實現了組織建設從“缺位失位”向“建好建強”的轉變,實現了小區黨組織和工作全覆蓋,使黨在城市基層中的執政根基不斷強化;小區管理從“群龍無首”向“核心引領”轉變,由小區黨支部牽頭規范管理小區事務,推進了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小區治理從“簡單粗放”向“精準細致”轉變,建立區、街、社區、小區四級調處機制,穩步推進各職能部門建立小區治理難題解決工作機制,從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入手,通過“清單式”“點單式”“菜單式”管理實現精準服務。 湖里區委書記龔建陽表示,小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最小細胞、最重要環節,也是特區先行先試的重要環節,抓好小區黨建就抓住了小區治理的關鍵。要以更高的標準、更足的干勁、更實的舉措,推動黨建引領小區治理再上新臺階,讓湖里群眾更幸福、更滿意、更有獲得感。(經濟日報記者 薛志偉)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