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廈門模式”推向全國
2021-01-15 20:25:12?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軟硬兼施”,不讓垃圾回錯家 垃圾分類“廈門模式”推向全國 東南網1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澤貴)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生活垃圾分類“廈門模式”榜上有名。這意味著,生活垃圾分類“廈門模式”已被作為一個樣本,開始向全國推廣。 垃圾分類是生活小事,也是民生大事。作為全國垃圾分類46個重點城市之一,廈門自2016年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以來,從頂層設計、立法管理、宣傳教育、分類體系建設等方面入手,鍛造出可復制可推廣的垃圾分類“廈門模式”,全民參與氛圍日益濃厚,全程分類體系完整配套,分類實效明顯呈現。 宣教并舉 促垃圾分類習慣化 如今,湖里區江頭街道呂厝社區新景苑小區業主柳麗珍已習慣每天上午定時下樓投放垃圾。“原來開門隨時投放,后來要下樓,再后來還得挑時間,一開始不太適應,現在也慢慢習慣了?!绷愓湔f。 “垃圾分類工作,最難解決的就是居民的習慣?!苯^街道環衛所所長李啟超對此深有感觸。從一開始要求垃圾分類,到高樓撤桶,再到后來小區投放點定時鎖桶、撤桶乃至定時定點+直收直運,垃圾分類工作每往前推進一小步,他都會收到一大堆信訪投訴件。他帶著工作人員示范垃圾分類、挨家挨戶上門宣傳垃圾分類知識,甚至上門當面道歉?!艾F在轄區內的居民,大部分已經習慣‘定時定點’投放垃圾,對垃圾分類工作更加支持。”李啟超說,目前,江頭街道垃圾分類參與率達100%,準確率超過90%。在市、區兩級組織的垃圾分類暗訪考評中,江頭街道多次名列前茅。 不只是精準分類,廈門還把源頭減量當成努力方向。在海滄東孚街道過坂社區,村民們把果皮、菜葉等制作成環保酵素,用來當清潔劑,殘渣還可漚制成有機肥料,用在農作物上,減少垃圾量。湖里區長樂二期小區引導居民源頭減量,僅廚余垃圾量就從每月22噸減少為14.2噸左右,實現減量36%。 “實施垃圾分類,居民積極主動配合是重要一環?!睆B門市垃圾分類管理中心黃偉林副主任表示,為了轉變居民的觀念,廈門依托報社、電視臺、網絡等媒體,開展全方位、多層面、密集型的宣傳,不斷將垃圾分類知識和法律規定宣傳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居民日常生活中。廈門全市9300多個黨組織、3.2萬名黨員志愿者積極開展垃圾宣導和知識普及活動。思明快板、湖里三字經、集美環保舞蹈、海滄小袋鼠垃圾不落地、同安垃圾分類歌、翔安答嘴鼓等活動持續開展,潛移默化地強化居民垃圾分類意識。 值得一提的是,廈門市還在全市1164所幼兒園、大中小學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編寫教材把垃圾分類納入教學體系,通過繪畫比賽、創編歌曲、社會實踐等,充分發揮“小手拉大手”的作用,形成“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的良性互動。 如今,垃圾分類已成為廈門市民的文明自覺、行為習慣和良好風尚。在廈門,垃圾分類知曉率達100%,參與率90%以上,準確率80%以上。 軟硬兼施 讓分類政策“跑”起來 最近,思明區長青北里的居民老陳看到沒分好垃圾的鄰居,會上前勸導。一開始,他很排斥垃圾分類:“居民分好的垃圾,保潔員把它們堆到一塊運走,最后埋在一處,根本就是在做無用功。” “垃圾分類是一項面對全社會的復雜工程,需要配套相關政策和制度。同時,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4個環節,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睆B門市市政園林局市容環境處處長熊俊驥說,僅硬件來說,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是一整個系統,前端是基礎,中后端是關鍵與保障,如果前端實現有效分類,運輸和處理環節卻出現“先分后混”“跑冒滴漏”“混裝混運”等問題,勢必會打擊居民的熱情與積極性。廈門推行的垃圾分類工作,特別注重軟件與硬件相結合,完善垃圾分類工作配套,讓垃圾分類政策能夠真正落地“跑”起來。 軟件配套上,廈門市成立了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和專門機構從事垃圾分類工作,街道與物業公司、業委會簽訂垃圾分類責任狀,落實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聘請督導員桶邊督導,幫助居民準確分類;同時向居民分發分類垃圾袋;鼓勵開展“一米菜園”、制作環保手工皂、推廣生態酵素等活動,激發群眾參與的熱情。市“垃分辦”則組織暗訪督促、隨機抽查和第三方考評,不斷提升分類的參與率和準確率;同時,財政補貼推進精細分類,明確低值可回收物收處機制等。 硬件配套上,廈門則是前中末端齊發力。在前端,給居民小區統一配備分類垃圾桶,優化分類垃圾桶點位布局;在中端,配齊分類運輸車輛,廚余垃圾采取公交化的直運模式,防止二次污染;在后端,建有本島后坑、東部翔安、西部海滄3個垃圾處理基地,建成填埋場1座、焚燒廠4座、生物質處理廠2座、大型垃圾轉運站1處、大件垃圾處理廠4座、工業危廢處理中心1座,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生活垃圾處置配套設施體系,初步形成有害垃圾定時收運、大件垃圾預約收運、分類垃圾分類處理的格局。 據悉,僅在分類投放和收集的“最初一公里”,廈門全市就共投入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4類分類垃圾桶20萬組、800多臺分類轉運車,共組織3300名督導員、3320名督導志愿者。此外,還建設“智慧環衛”平臺,已可通過該平臺對垃圾分類工作進行考評、暗訪等,對全市垃圾分類全環節進行監督與監控,各級信息實時上傳下達等功能。 由于各個環節嚴格按照規程全程分類,處理效益明顯。據后坑垃圾焚燒發電廠廠長肖安良介紹,相比于以往不分類焚燒,每噸垃圾焚燒發電量從330千瓦時提高到了380千瓦時;同時由于煙氣處理難度下降,成本也一定程度降低。從數量上看,廈門全市日產生活垃圾5200噸左右,其中廚余垃圾700噸、其他垃圾4400噸、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100噸左右,垃圾日產量呈現明顯減緩趨勢。 法規保障 讓“美麗事業”動力持續 把菜葉、魚骨、食品包裝紙、藥盒等不同類別的垃圾塞進同個垃圾袋里,結果當事者收到50元的罰單,還被批評教育了一番。去年4月24日,湖里區城管局殿前中隊開出的這一罰單告誡市民,廈門在垃圾分類上動真格不是一陣風。 參與垃圾分類,不僅是廈門市民的文明自覺行動,也是一項必須履行的法律義務。2017年,廈門出臺實施全國首部全鏈條管理的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法規——《廈門經濟特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同時,配套了《廈門市大件垃圾管理辦法》《廈門市餐廚垃圾管理辦法》等16項制度。 根據規定,垃圾不分類或隨意投放垃圾,前期以勸導教育為主,如果在限定期限內拒不改正,或改正不到位,單位或者個人都將收到垃圾分類罰單,多次違規者將被納入信用“黑名單”。此外,廈門還通過組織專項考評,隨機抽取區域進行抽檢,明察、暗訪、逐層檢查等方式一應俱全,考評成績與相關單位年終績效掛鉤。 據介紹,廈門立足于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垃圾分類立法,對生活垃圾分類全鏈條管理、全過程控制進行了科學可行的制度設計,符合地方實際,為國家立法進行了先行探索。 廈門市垃圾分類管理中心黃偉林副主任表示,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破解難題的過程,廈門將節點與日常相結合,通過強化措施、攻堅克難、重點突破,建立起垃圾分類長效機制,目前已基本形成垃圾分類標準體系、基本確立法規制度體系、基本完善垃圾處理設施體系,城鄉全面形成規范化、常態化的垃圾分類工作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垃圾分類工作推進中,廈門始終注重下好城鄉一體、以城帶鄉這步“先手棋”,按照標準再造、模式創新和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同步推進的要求,采取就地就近、簡便易行的工作模式,全面推進全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同時,加強科技投入,利用“互聯網+”進行垃圾分類,鼓勵多元投資,吸引央企、民企等各類資本參與固體廢棄物處理等生態保護、公共產品的投資、建設和運營,讓垃圾分類這一新興的“美麗事業”更有持續動力。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