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湖里區掀起黨史學習教育熱潮 從崢嶸歲月中汲取前行力量
2021-03-24 11:12:42? ? 來源: 人民網-福建頻道 責任編輯: 夏菁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日前,福建廈門湖里區委和區政府主要領導帶隊前往廈門海堤紀念館、廈門經濟特區紀念館集體參觀學習,追尋革命先輩的歷史足跡,接受守初心、擔使命精神洗禮。 鳳湖巨變 但精神拼勁不變 印華地磚廠、東南鋁業、廈華電子……在如今的不少老特區建設者們口中,還常常傳道著這些承載著特區建設初期的記憶。 其中,印華地磚廠就是湖里區的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成為外商進入廈門經濟特區的“第一只探路螞蟻”。談起當時的引入過程,當時廈門市經濟特區管委會經濟研究室研究院的莊維明依然記憶猶新。“從漢堡港幾經周轉運到的生產設備,到達東渡港后卻無法運回廠里生產,是大家把兩輛解放牌卡車后斗相互拼接,從田間小路中慢慢運回廠里。”莊維明說,特區建設初期,正是“晴天揚土灰,雨天一腳泥”,連自來水都吃不上,大伙就是從這樣的環境中艱苦創業,一磚一瓦把經濟特區“拼”出來的。 現如今,湖里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四橋一隧通八方,港航縱橫連天下,高新園區活力四射,小區居民生活幸福。“湖里區從號稱廈門的‘西伯利亞’到如今騰飛的‘鳳湖’,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但不變的是那股敢闖敢拼的勁和敢為人先的勇。”莊維明說。 憶古思今 向歷史汲取精神力量 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里,廈門經濟特區大力推進“五通一平”和建設通用廠房,致力引進港資、僑資、外資創辦“三資企業”。這背后,有著大量一線建設者付出的辛勞,更有著歷久彌新的精神力量。 如何在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中汲取特區建設的精神力量?興華社區黨委書記洪春敏邀請了居住在轄區的幾位老特區建設者,向后輩們談起特區建設初期的那些事兒。 李金貴上世紀70年代從龍巖來到廈門,1975年參與建設東渡碼頭一期。廈門經濟特區獲批設立之后,他參與了最初的湖里建設,參加了東渡碼頭、湖里大道、華昌路等工程的建設。“那時工地附近都沒有房子,只能搭工棚住。”李金貴回憶說,當年的湖里,還是一個小鄉村,周邊都是農田,路也不通,要到市區,都得騎單車,公共汽車很少。不像現在高樓林立,道路四通八達。“兩個土簸箕一拼,板子一撐,就是我們當時一線職工們的搖籃。”特區第一所幼兒園園長陳鳳嬌回憶,為了解決一線職工的后顧之憂,廈門經濟特區這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辦起了第一所幼兒園。但幼兒園怎么辦好?同樣是摸著石頭過河。“煮飯的蜂窩煤,老師們自己挑,家長臨時沒空接孩子,我們就帶回家。”陳鳳嬌說,在特區建設一線雖然日子辛苦,但是大伙兒都有著股精氣神,“大家就想著,一定要把特區建好”。 特區發祥地有著什么樣的精神?會吃苦、敢拼搏、拼速度、不計得失,在陳鳳嬌和李金貴這兩名老特區一線建設者眼中,這就是老特區人所擁有的精神特質。在他們眼中,特區建設一線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更沒有迎難不上的人。 傳承發展 特區精神歷久彌新 如今,老廠房已然煥發新生,一家家文創企業正在特區發祥地的熱土上綻放出蓬勃生機。老特區人的精神,在傳承的過程中愈發歷久彌新。“我們雖然是年輕企業,但是老特區的先行先試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文創企業正是要在創新和嘗試中,才能拼出新路子。”入駐老廠房的方式設計負責人張琦說。 洪春敏說,當時特區建設的第一炮就在興華社區打響,如今特區發祥地的精神之魂更是已然在社區生根。“拼搏奮進,敢闖敢拼,勇于嘗試,在如今的社會發展和綜合治理過程中,這正是特區發祥地精神傳承的體現。”而這,也正是湖里區作為特區發祥地最生動的縮影。 湖里,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從40年前的那一聲拉開建設帷幕的開山炮響,到當前向“兩高兩化”中心城區奮力前行的沖鋒號角,東南海濱不斷交響回蕩著特區發祥地的發展強音。如今的湖里,不斷從曾經的崢嶸歲月中汲取特區精神賦予的前行力量,在黨建引領、城市建設、經濟發展、創新治理、民生發展、文明建設等方面,繼續完成時代賦予特區發祥地的厚重使命。(林泓 陳瑜瑾 羅劍)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