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向海而生百年路 奮楫爭先立潮頭
2021-03-26 11:16:24?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向海而生百年路 奮楫爭先立潮頭 ——寫在廈門大學建校100周年之際 東南網3月2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楊珊珊)鷺島之南,五老峰下,群賢樓前,矗立著廈門大學校主陳嘉庚的雕像,先生托帽于胸前,目視前方。 不遠處,年輕學子沐浴著陽光,在昔日鄭成功練兵的演武場上奔跑;極目遠眺,連接臺灣海峽通向太平洋的萬頃波濤叩打著百年來不變的節拍。 一個世紀前,下南洋謀發展的陳嘉庚先生懷揣著教育救國、振興中華的一腔熱忱,漂洋過海歸國,在廈門島上創設了廈門大學。 向海而生,以海為懷,走過百個四季輪回的廈門大學在時代的洪流中奮楫爭先,逐浪前行,“?!钡脑厥冀K涌動在學校的血液之中,海絲、海峽、海洋成為學校獨具的“三?!眱瀯荨?/span> 與有著“深藍基因”的福建共呼吸,廈門大學自創立起,便以“闡揚世界文化”為辦學宗旨之一,以海洋為重點學科建設和科研方向,服務“海洋強省”“海洋強國”戰略;身處對臺前沿的特區廈門,廈門大學面向海峽,成為臺灣研究及對臺教育文化交流最活躍的高校之一。 百年奮進路,向海再出發。如今,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廈門大學正奮力開啟新百年征程,朝著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目標砥礪前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書寫更精彩的奮進篇章。 深耕海洋探尋藍色發展密碼 位于廈門市翔安區的南方海洋創業創新基地內,一項由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院長王克堅教授團隊研發的專利——源自海洋生物的新型抗菌肽正在這里全力推進產業化生產。 海洋生物新型抗菌肽的研發路,王克堅教授團隊一走就是20年。針對養殖環境中濫用抗生素而導致的細菌耐藥性問題,以研發安全有效、不易產生耐藥性的抗生素替代品為目標,經過難以計數的反復實驗之后,他們在該領域實現了多項零的突破——在全球范圍內率先研究開發了30余種新型抗菌肽并為其命名,獲得16項國家發明專利,率先取得2個由農業農村部批準的我國海洋動物抗菌肽生產應用安全證書,在國際主流學術刊物發表90余篇相關論文。 將科研成果書寫在祖國的大地和海洋上,他們的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2019年,在廈門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暨絲路投資大會廈門團簽約儀式現場,翔安區政府、廈門海嘉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廈門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秘書處共同簽約了海洋活性肽科技園項目。項目專注建設海洋活性肽研究院和產業化生產基地,計劃投資2億元。 “我們正在進一步優化生產工藝,降低產業化成本,讓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務福建的藍色經濟發展,為廣大漁民帶來實惠?!弊屚蹩藞越淌谛老驳氖?,目前相關產品在示范應用中取得了顯著效果。 解鎖藍色海洋的奧秘,探尋發展密碼,這只是廈門大學海洋學科建設和研究所結出的眾多果實之一。臨海而生的廈門大學從未辜負這片蔚藍的溫柔包容和贈予,在一個世紀的發展中,海洋學科正是廈大精心打磨、閃閃發光的珍珠之一。 1946年,中國高校的第一個海洋學系在廈門大學宣告成立,被稱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與教育的“搖籃”。1955年,廈門大學教授鄭重和金德祥開始招收海洋浮游生物研究生,這是廈大在全國率先培養首批海洋科學高層次人才。 作為廈門大學的優勢學科之一的海洋學科持續吸引著目光,學校不僅擁有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水聲通信與海洋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海洋遙感大數據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一系列重要涉海科研平臺和重大設施,在海洋科研領域也持續深入——廈大研究團隊研發的自主知識產權水聲通信設備已批量應用于國防安全、海洋工程領域;廈門大學教授戴民漢參與領銜編寫發布《海洋綜合管理》藍皮書,向世界推介海洋綜合管理的“廈門經驗”;去年12月,由廈門大學參與聯合研制的海絲一號衛星搭載長征八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可為全球變化背景下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的遙感反演、海洋災害監測、洪水監測等提供有力支持;作為全球海洋碳匯研究牽頭單位的廈大成立碳中和創新研究中心,持續深化相關研究…… 連接海峽架起兩岸交流橋梁 1921年,陳嘉庚先生選擇在廈門演武場——昔日鄭成功的練兵場上建起廈門大學,百年東望的牽掛與情緣亦就此種下。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首在兩岸間牽腸回蕩的著名詩歌,就來自于廈門大學1948屆校友余光中。 1945年,臺灣光復后,臺灣與廈大率先開啟往來,最早招收臺灣學生。在臺灣的戰后重建中,凝聚了一批廈大畢業生的力量——助力臺灣躋身亞洲四小龍的“十大建設”中,有六項由長汀廈大學子主持或參與主持。 斗轉星移,弦歌不輟,廈門大學在辦學過程中始終注重發揮區位優勢,架起連接海峽兩岸的橋梁。 1995年,廈大與臺灣淡江大學簽訂了兩岸高校第一份交流協議書,拉開了對臺學術合作與交流的序幕。目前,廈門大學是大陸對臺招生最為活躍且招收臺生人數最多的高校之一,與臺灣地區的30余所院校開展校際合作,每年逾千名師生開展互訪互派、科研合作、學術會議、田野調查等實質性合作。 籌備迎接廈門大學百年校慶的活動中,也有著不少臺生的身影。在新聞與傳播學院就讀大三的臺生盧昱宏積極參與學?!鞍俨慷桃曨l共迎廈大建校百年”的宣傳工作,今年寒假,校慶主題視頻拍攝工作讓留在廈大過年的他每天都很充實。他說,作為一個臺生能參與到廈大百年校慶中是一次特別有意義的體驗。 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發表,1980年第一個專門從事臺灣研究的學術機構——廈大臺灣研究所成立,2004年升格為臺灣研究院,該院創辦了第一份專門研究臺灣問題的學術刊物,成立大陸第一個專門研究臺灣的民間學術機構,承擔委托調研課題上百項,提交相關決策咨詢報告300多篇,在大陸高校中位列前沿……發揮高校智庫作用,廈門大學在涉臺研究方面積極貢獻著力量。 與復旦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等共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與福建省檢察院共建大陸首個兩岸司法制度智庫“海峽兩岸檢察制度研究中心”……作為對臺科技、文化、教育交流重要窗口的廈門大學主動擔當,在學術交流、民間交流中不斷增進兩岸情誼與共識。 服務海絲奮進世界一流大學目標 近期,廈門大學海洋科考船“嘉庚號”停泊在廈門高崎碼頭,在即將來臨的百年校慶期間,這艘漂洋過海歸來的“海上廈大”將向廈大校友敞開懷抱。 依托這艘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3000噸級巨輪所搭建的科考平臺,廈門大學將嘉庚精神傳播到世界各地——由廈大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部發起,海洋與地球學院、環境與生態學院、中國—東盟海洋學院共同牽頭,廈門大學首創了“海絲學堂”海上實踐性人才培養項目,讓本科生海上實踐性教學從“淺藍”走向“深藍”,旨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及扎實實踐技能的海洋學科拔尖人才。 以“海上廈大”之名,中國海洋科學卓越人才培養計劃有序推進,廈大同時探索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和文化“走出去”,與世界文明深度融合的新路徑。 事實上,從誕生之日起,廈門大學就流淌著“博集東西”“兼容并包”的血液。 即使在抗戰時期,內遷閩西長汀的廈大,仍弦歌不輟,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吸引不少國際學者前來參觀訪問。1944年,英國皇家學會著名學者李約瑟訪問廈大,美國地質地理專家葛德石也在到訪后,盛贊廈大為“加爾各答以東之第一大學”。 開放辦學,初心不變。截至2020年底,廈大已與全球257所高校簽署校際交流協議,其中全球排名前200名的高校51所;發起全球八校聯盟、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參與金磚國家大學聯盟等10多個合作平臺;與全球12個國家的知名大學合作建設14所孔子學院,培養來自130多個國家的外國留學生。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后,身處海絲核心區的廈門大學進一步加速開放辦學的步伐。2016年2月,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在雪州雪邦沙叻丁宜校區舉行首批新生開學典禮,廈門大學成為第一所在海外建立分校的中國大學。目前,廈大馬來西亞分校在福建省委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進一步促進福建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 回首百年路,艱辛與輝煌并存,展望全新征程,銘記初心和使命,廈門大學始終朝著建設“與世界各大學相頡頏”的世界一流大學之目標奮力奔跑。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