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海洋生物 鷺島走前頭
2021-03-26 13:18:33?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保護海洋生物 鷺島走前頭 東南網3月2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挺 通訊員 劉一鳴 實習生 郭芷祎)3月18日,全球環境基金“加強中國東南沿海海洋保護地管理,保護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沿海生物多樣性項目”第二次指導委員會會議在廈門召開。據了解,作為該基金資助的中國保護地體系改革(C-PAR)項目下屬六個子項目中的第四個子項目,涉及廈門在內的5個自然保護地,今年將加速在廈門落地。 近年來,廈門在保護白海豚、文昌魚等海洋生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其先進做法在會上引起了專家、代表們的廣泛關注。 種群多:多個保護區內多物種穩定扎根 鷺島廈門,海域面積355平方公里,海岸線194公里,海洋生物多達2000多種,擁有總面積7588公頃的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內棲息繁衍著包括中華白海豚、文昌魚、黃嘴白鷺等12種珍稀海洋物種。 而在以鳥類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五緣灣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內,棲息著多種濕地水鳥和山林、農田鳥類,包括白琵鷺、黑臉琵鷺、黃嘴白鷺、卷羽鵜鶘等珍貴水鳥。每年3月,白鷺會在此筑巢、繁殖;每年5月,栗喉蜂虎開始在此覓食;冬季,這里還是廈門島內唯一的普通鸕鶿夜棲地。 近年來,中華白海豚在廈門海域種群數量穩定并逐步提升,目前有80多頭,棲息地生境逐步改善,已成為國內最富有保護價值的獨特地理單元;文昌魚每平方米45尾以上,實現了常態化人工繁育與增殖放流;鷺鳥種群穩定在2000只以上,去年觀測到的栗喉蜂虎達80余只,多個生物種群穩定扎根鷺島。 機制優:頂層設計提升保護管理水平 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原所長余興光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立法保障、科技支撐和制度管理三大舉措,是廈門的海洋生物保護走在全國前列的關鍵。 早在1997年,廈門就率先出臺了全國第一個中華白海豚種群及棲息地保護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廈門中華白海豚保護規定》,并先后制定了《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牽頭組織編制《2017—2026全國中華白海豚行動計劃》等,為全球業界所矚目。 余興光表示,立法保障,奠定了廈門物種保護的發力基礎,科學引導重大海洋行動決策行為及活動管理。 從海上跟蹤識別系統建設,到率先開展中華白海豚、文昌魚生物學、生態學、行為學、保護學及人工繁育系統研究;率先推出船舶航行航速規定、涉海工程海豚保護規范,提供了很好的科學支撐。 在廈門灣海域活躍著的中華白海豚,多數都擁有“身份證”,即包含個體照片、出生年齡、發育狀況等信息的“一豚一證”檔案。“廈門灣中華白海豚個體識別數據庫”對接國家中華白海豚種群生態信息庫,做到數據可查、資源共享。 生態美:生境修復構筑物種生活最美家園 去年2月,廈門島小嶝、土嶼、東渡等多個海域內白海豚活動頻繁,連續6天出現在小嶝海域,這也是小嶝設立監測站7年來的首次,反映出廈門市海洋生態環境日益變好。在廈門,海灣公園、火燒嶼、五緣灣、小嶝島沿岸附近,都是白海豚活動頻繁的區域。 多年來,廈門市通過對東西海域綜合整治、海堤開口及清淤、增殖放流等一系列的生境修復,拓展了中華白海豚活動空間、生境及餌料資源,構筑起了物種生活的最美家園。 廈門市最大的濕地生態園區五緣灣通嶼濕地片區,被稱為“城市綠肺”,由周邊村莊天然低丘圍合而成的海鷗狀低洼地淡水湖水系,經生態修復技術措施,實現了水質改善; 在補種了一些水生植物、臨水植物以及耐鹽堿植物后,水域面積約12.33公頃,成為我國候鳥南北遷徙的重要驛站。 據統計,在廈門五緣灣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內鳥類共計有18目55科259種,其中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有7種,作為各種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地,長期發揮著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的重要作用。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