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臨公司的產業扶貧實踐
2021-03-26 13:23:11?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扶貧主戰場上的國企擔當 ——廈臨公司的產業扶貧實踐 東南網3月2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周思明 蓋宣忠)“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我終于也可以回到廈門,重拾健身鍛煉,變回‘有型大叔’?!?月底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由7家廈門市屬國企投資設立的甘肅臨夏州廈臨經濟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廈臨公司”)榮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成為廈門唯一獲此殊榮的集體。載譽歸來,廈臨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李勇臉上出現了難得的輕松笑容。 2017年,廈門市國資委決定由廈門國貿控股集團牽頭,聯合多家國有企業共同出資2.99億元,在臨夏州組建廈臨公司,并委任李勇遠赴甘肅擔任總經理,全面負責廈門市國企在臨夏州七縣一市的幫扶任務。 3年時間里,李勇從來沒有休過假,每次回到廈門,第一件事就是匯報工作、洽談項目,甚至過家門而不入;曾經跑完六屆全程馬拉松的健身達人,因為不適應高海拔和高強度工作變成“藥罐子”,爬幾步樓梯就血壓上沖、頭暈氣喘,慢性肺功能阻礙、腰椎間盤突出等職業病也纏上了身;年邁父親輪到他照顧,他只能在當地聘請保姆照料……但付出終有回報——幾乎從零起步的臨夏產業經濟,在廈臨公司的耐心培育下不僅被成功激活,全面賦能當地脫貧攻堅,更在鄉村振興和經濟雙循環戰略的激發下茁壯成長,成為西北山區承接沿海成熟產業梯度轉移的一顆閃耀新星。 產業扶貧國企掘開突破口 “最初決定選派我來廈臨公司任職,主要是因為我外派工作經驗豐富。但此時我已有家有口,掛職和親情不可兼顧?!弊鳛橐幻h員,李勇并沒有抱怨,咬牙揮別妻女,義無反顧出征甘肅。 然而,直到走進臨夏大山溝之前,李勇還沒有意識到任務的艱巨性。 早在2010年,國務院調整東西部扶貧協作結對關系,就確定由廈門市幫扶臨夏州。7年時間過去,幫扶資金逐漸增長,掛職人員來了一茬又一茬,臨夏州基礎設施、民眾收入、醫療教育事業等方面有了顯著改善,但產業尤其是工業領域幾乎仍是一片空白。 “廈臨公司的使命非常明確,就是推進產業扶貧,補齊短板。但是,輸血容易造血難,在這赤貧的大山溝里,要培育出茁壯的產業談何容易?!碑厴I于中國人民大學的李勇,深知產業布局的邏輯,“光有勇氣遠遠不夠,思路才是最第一位的”。 “企業要盈利,看不到利潤,說破嘴皮子也招不到投資。”李勇明白,找尋“金礦”的第一鍬,必須國企來挖。但是,國有資本不能虛擲、不能浪費,怎么才能一擊即中、立竿見影?李勇開始觀察、思考。 臨夏州雖然產業基礎薄弱,但沉淀了大量勞動力,尤其是留守婦女和老人。而輕型加工制造業發達的福建,近年來開始遇到招工難、用工貴的問題。如果在甘肅發展勞動密集型來料加工產業,這不就可以實現兩地的互補雙贏,實現完美的梯級轉移嗎?李勇確定思路后,廈臨公司將鞋子、服裝、包具三類自動化程度和技術門檻較低的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并于2018年10月引進古琳達姬(廈門)股份有限公司,合資成立廈琳鞋業有限公司,并在和政縣設立生產工廠。 “廈琳鞋業是混合所有制企業,其中廈臨公司出資比例超過80%,承擔前期買地建廠的主要成本;而古琳達姬則提供訂單和技術保障。”李勇介紹,廈琳鞋業試點成功后,這種“國企出資+民企提供訂單和技術保障+地方政府協助雇傭建檔立卡戶”的混合所有制產業合作幫扶新模式,在臨夏迅速推廣復制。 深入大山啃下脫貧“硬骨頭” 廈琳鞋業證明廈臨公司產業幫扶的思路行之有效,但產業扶貧不能止步于縣城周邊,而是要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 “臨夏山大溝深,群眾在山溝里靠種玉米、土豆糊口度日,走出山溝坐車都要花幾小時,到縣城打工太不現實?!币幻麖B門市赴臨夏州幫扶工作隊干部介紹。 甘肅脫貧看臨夏,臨夏脫貧看東鄉。東鄉族自治縣曾是國家重點貧困縣,被稱作“地球肋骨”,遍布深溝險壑。“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要盡快解決企業投資后顧之憂,國企必須率先啃下‘硬骨頭’。”下定決心后,李勇風雪無阻帶隊走遍東鄉8鎮16鄉229個村?!叭顺霾粊?,那就把崗位送進大山里、送到家門口!”一個史無前例的大膽構想,在他腦海里醞釀成型。 2019年,廈臨公司牽頭在東鄉縣汪集鎮率先建設扶貧車間。“扶貧車間單獨運作肯定沒有競爭力,我們就把它作為產業扶貧工廠配套的衛星車間,只負責最簡單的縫合環節?!崩钣陆榻B,經初步核算,每名工人每天縫合35件產品以上,車間就能實現盈利。 這種“總部工廠+衛星車間”的生產模式,讓產業扶貧成功打通“末梢循環”,把觸角延伸至最窮的山溝里,隨后在東鄉縣大樹鄉、坪莊鄉、河灘鎮等地建設了4處扶貧車間。此后,廈門各區屬國企及周邊民企紛紛跟進,一家家工廠和車間在臨夏撒豆成兵、串珠成鏈,產業扶貧的星星之火開始燎原。 機器“帶”工生產實踐造“新人” “臨夏的產業扶貧實踐沒有先例可循,我們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李勇表示,臨夏產業扶貧并非沒有走過彎路。最初,他本來打算從當地資源最豐富的養殖和種植業著手發展大型農場,但很快就遇到瓶頸?!爱數乩习傩斩际亲愿苑N,不習慣雇傭式勞動和分工合作。”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李勇意識到,要推進產業發展,必須讓當地老百姓盡快融入現代化生產實踐,“人”才是最重要的產業扶貧資源。 “我們在永靖建設華洋針織扶貧車間之初,就用上了全國最先進的全新電腦橫機。”李勇介紹,二手機器固然成本較低,但次品率較高,考核下來容易挫傷工人的積極性,需要熟練工靠經驗和技術彌補缺陷;先進設備則可以讓工人盡快上手,完成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轉變。 機器不僅可以代工,還能“帶”工,這是廈門臨夏東西協作產業扶貧工作取得的重大經驗。在機器標準化操作規程的引領下,整條流水線工人的效率不斷提升,企業在臨夏投資設廠的熱情也不斷提升。 短短3年時間,廈臨公司投資10余家公司和合作社,運行、推進項目30多個,累計帶動建檔立卡戶2950人次脫貧。更為重要的是,廈臨公司探索創新的產業扶貧模式,帶動了企業投資臨夏的熱潮。而今,種植、養殖、鞋服、箱包等產業在臨夏紛紛落地,農場、車間、工廠、產業園遍地開花,曾經富庶繁榮的古河州,在沉寂百年之后終于再次迎來了春天。中央、省、市領導考察臨夏產業扶貧模式之后,都給予高度肯定,并勉勵李勇“不但在個人人生閱歷里留下濃重的一筆,也會受到臨夏人民的感謝”。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