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法治涵養文明 點亮城市美好
2021-12-30 19:59:23?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法治涵養文明 點亮城市美好 東南網12月3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廖麗萍 通訊員 陳賢貴)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它不僅需要道德來呵護,更需要法規來護航。一直以來,廈門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過程中,十分注重法治建設,廈門市人大常委會機關積極打造“法治護航城市文明工作”品牌,圍繞廈門地方特色,探索制度創新,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精準解決城市文明領域突出難題,以法治力量涵養城市文明,走出一條具有特區特色的城市文明法治之路。 突出特色 精心呵護生態文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同步發展。 作為習近平總書記點贊的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良好的生態環境始終是廈門的一張燙金名片。 “廈門在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堅持立法先行、法治引領。”廈門市人大常委會機關相關負責人說。 早在2015年,廈門就出臺全國副省級城市中首部生態文明建設地方性法規——《廈門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2019年6月,條例進行第一次修改。今年10月,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圍繞新形勢、新情況,對《廈門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進行了修改,并正式施行,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發展。 根據新修改的條例,廈門市政府應當堅持先行先試,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確定生態文明建設主要目標,同時在條款中明確了九大必須履行的職責。 新修改的條例呈現出不少亮點,包括把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寫入立法目的;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和管理,明確禁止隨意實施野生動物放生活動;適應中央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需要,實現立法與改革同頻共振,建立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和長效機制等。 “突出地方特色和制度創新,新條例用最嚴密最嚴格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為廈門建設更高水平的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上述負責人說。 潤物無聲 持續完善法治護航 以潤物無聲的法治力量涵養城市文明之花,廈門市持續探索,久久為功。 一直以來,廈門市人大常委會立足于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城市文明建設水平,將文明領域立法作為重中之重,出臺一系列相關法規。 多年前,廈門正式實施的全國首部系統性社會文明法規——《廈門經濟特區促進社會文明若干規定》,并開展專題詢問,為治理不文明陋習開出一劑猛藥。該法規將駕駛機動車不按規定避讓行人、在公共場所吸煙、不文明旅游、攜帶犬只戶外活動違規等9類不文明行為列入重點治理清單,實現精準治理。 制定全國首部全鏈條生活垃圾分類地方性法規,為形成在全國可推廣可復制的垃圾分類經驗貢獻力量,廈門市垃圾分類工作長期走在全國前列。 “現行的104部地方法規中,四分之三以上涉及社會文明,為廈門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廈門市人大常委會機關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把人大工作放在全市大局中去思考、去謀劃、去推動,廈門市人大常委會不斷探索創新和綜合運用各種監督方式方法,努力推動地方法規落實落細,以監督工作的實效筑起城市文明新高度,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比如,出臺社會信用條例,以及即將出臺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助力營造最優法治生態。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鼓浪嶼申遺成功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再度立法升級保護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加強整體設計,健全長效機制。制定全國首部地方文化保護專項法規閩南文化保護條例,用法治守護城市文脈,用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城市文明、堅定文化自信。 鍥而不舍、一以貫之,歷屆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及其機關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融入地方法規、貫穿法治實踐,精準解決道德領域的突出難題,有效縮短了文明行為的養成時間,增強了市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和約束力,進而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城市文明創建進入持續發展的健康軌道。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