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滄:給污水治理來一個“正本清源”
2021-12-30 20:09:01?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給污水治理來一個“正本清源” 東南網12月3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挺)排水管網一一排查,弄清雨水、污水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探查清楚地下排水系統的病灶,然后系統、全面地對全區雨污水管網進行整體修復,打通全區斷頭管。在海滄區,這樣的整體工程被形象地稱為“正本清源”改造項目。 “正本清源”項目點多面廣,多是隱蔽工程埋在地下,通過正本清源,可以較為系統地解決排放口晴天流不合格水、污水處理廠雨天高負荷運行等問題,有助于實現城市污水的全收集、全處理,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助推城市高質量發展。 海滄區從3月開展4個試點、10月30日推進全方位正本清源改造以來,采用一系列先進施工技術,摸索出一整套創新的建設模式和養護辦法,水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水環境質量得到持續改善,市民的幸福感、獲得感顯著提升。 城市體檢:溯源排查1500多公里管網 家住福裕花園的陳先生,最近發現小區內外墻上經常出現爬上爬下的“蜘蛛人”。“起初我以為是裝煤氣管道的,后來才知道是正本清源項目的施工人員。”陳先生說,在對高空作業人員肅然起敬的同時,也為政府這一為民辦實事項目點贊,“希望施工人員注意安全,早日順利完工,讓居民們擁有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事實上,海滄此次推動污染整治措施之實、力度之大、覆蓋之廣,建區以來前所未有。 海滄區建設與交通局副局長賈振彪說,目前,計劃總投資11.9億元的海滄區正本清源改造項目正在大面積鋪開施工中。在前期的排水管網溯源排查中,海滄區共排查148個小區、1500多公里管網,排查出9萬多個問題點,已全面摸清了地下排水系統的病灶。 至12月24日,海滄已開展8個正本清源改造項目,完成改造面積約14平方公里,提前完成廈門市下達的10平方公里的改造任務。 其中,海滄南部第1、2單元4個正本清源試點改造項目共完成約5平方公里; 海滄街道片區已完成改造面積約6平方公里;嵩嶼街道片區已完成改造面積約3平方公里;新陽街道片區和東孚街道片區計劃元旦開工建設,2022年6月完工。 微創技術:避免開膛破肚 治理不擾民 “如今的海滄,親水樂水、開窗賞景、向水而生,一派城市風光。”在海滄,多年居住在海邊的張先生深有感慨。 “為高標準、高質量推進正本清源項目,我們運用許多先進施工技術,非開挖修復技術便是其中之一。”代建單位項目負責人、城建集團市政公司李妙平說,非開挖技術包含管道清障、墊襯法、熱塑成型、不銹鋼快速鎖等工藝,通過不開挖城市道路對排水管網進行修復,通過檢查井就能快速推進施工,就像微創手術一樣,避免遍地開花式的開膛破肚,影響周邊交通和環境。 賈振彪說,項目還開發了正本清源項目指導檢查系統,在海滄區排水管網地理信息系統基礎上,建立正本清源改造項目管理“兩張圖表”,實施無紙化和數據化全過程監管,并可實時動態更新,隨時隨地上網監管。 正本清源,實現了對項目的設計、施工、BIM設計及測繪入庫等實施無紙化和數據化全過程監管,一臺平板電腦就解決了監管工作。 模式創新:污水治理摸索海滄經驗 勇于擔當作為、敢于創新干事,在高質量高標準推進污水設施建設的進程中,海滄區采取十余項創新舉措,有力保障了項目開局就立高標準,起步就沖高速度,全程嚴抓高質量,摸索出一套可推廣的海滄經驗。 在前期4個試點項目中,最大問題是設計變更多、在施工中新發現問題點多、管道缺陷等級加重問題點多,導致4個試點項目后期增加投資多。海滄區經過反復討論形成共識:正本清源項目的問題整治,必須設計施工一體化。 思路明確,建設模式隨之創新而生。 按EPC模式(工程總承包模式之一)策劃生成正本清源項目。海滄區先后采取以估算招標、分兩批審核概算和免除工程規劃許可、施工圖審查辦理施工許可等一系列該區工程建設從未有過的新舉措,確保了項目按期開工。 首次采用集設計咨詢、造價咨詢和監理為一體的全過程咨詢服務,高度整合各階段的服務內容,實現全方位一體化監管控制。 同步搭建BIM管網水系模型。為有效提升整治效果,動態展示河海湖渠等市政排水口整治情況和雨污水運行狀態,海滄區在市政排水管網地理信息系統基礎上,圍繞海滄灣、海滄湖等6條主要河渠的600多個排口和23個泵站(污水處理廠)建設三維排水管網應用場景,較好地提高了設計和施工效率,為徹底整治管網雨污混接、打通斷頭管和日后常態化巡查整治提供可視化、體驗感服務。 在管理上,出臺28條嚴格的管理措施,從項目人員、進度、施工、投資、驗收等七個方面明確了具體要求,并隨項目招標文件同時發布。 在創新養護新辦法上,建立兩級雙管長制、實施七個實行管理機制。 至10月,海滄區已實現首批排水管理進小區21個,2022年4月南部兩個街道96個小區、2022年7月北部兩個街道31個小區將全部實行排水管理進小區。到2022年底,海滄區排水設施建設與管理將進入信息化、智慧化、精細化新時代。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