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與集美學校一起走過抗戰歲月的教師們
2022-09-06 08:54:41? ? 來源: 集美報 責任編輯: 李霖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弦歌不輟 鐸聲悠揚 ——追憶與集美學校一起走過抗戰歲月的教師們 近代教育家廖世承曾說過,“一個學校最后的成功,就靠著教師”。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中,集美學校,以八閩大地的土壤為滋養,頑強生長,為戰火中懸懸而望的學子保留了一縷希望,而這其中,就有許多德才兼備的優秀教師,不求名利、甘貧守志,與學校一道,在殘山剩水間櫛風沐露、流離播越,成為集美學校這棵大樹最深厚扎實的根茇。 1945年,時任集美學校校董陳村牧在廈門電臺發表講話,對戰時集美學校播遷歷程進行回顧,談及成就,認為“首先值得報告的是八年來集美學校仍然保全了最優秀的教師陣容”。他指出,“抗戰以后,教師由于生活上的困難,紛紛改業,很多學校無法挽留優秀的教師”,但在集校,“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教師都是在抗戰期間與學校患難與共的,而且這些教師都是夙負盛名的第一流教師,這實在是難得的”。而集美學校之所以能吸引、留住優秀人才,成為戰火中四方輻輳的教育高地,與其嚴選、優育、厚愛的教師選育原則是密不可分的。 德才兼備 不拘一格 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的用人原則 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關于教師任職資格的法規標準尚不嚴苛。根據1933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學規程》,除師范本科、專科畢業生外,“經高級中學教員考試或檢定合格者”或“有價值之專門著述發表者”,也可在學校任教。由于當時國內師范教育體系薄弱,且戰時教育行業人才吸附能力下降,導致高等教育人才供不應求,許多學校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聘用非師范專業出身,或學歷較低者擔任教職。 據《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統計,1930年,全國中等學校教員中,留學國外者占6.63%,師范大學、高等師范畢業者共占15.81%,大學畢業者占24.83%,超過5成教員為專科或以下學歷。到了1935年,在教育相對發達的東部六省,仍有42.28%的教員為專科及以下學校畢業。 與之相比,集美學校教師隊伍的學歷水平可稱得上“出類拔萃”了。以集美中學為例,即使在人才流失尤為嚴重的1940年,學校仍然保持著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全校34名教員中,大學畢業者25人,高等師范畢業者3人,專科、高中畢業生6人。大學畢業生占比超7成,遠高于同期全國中等學校水平。其中,有18人畢業于北平、復旦、大夏、光華、中山或廈門大學等知名高等學府。 高水平的師資結構,得益于集美學校權時制宜、寬嚴相濟的選聘原則:既對教師的學歷層次、院校出身制定較高標準,又在教育背景方面打破藩籬,不拘泥于“師范專業”的條件限制,將人才考察的高度提升到綜合素質的層面。 在集美學校,教師所教科目不必為其進修專業所限,只需勝任,亦可跨學科任教。譬如歷史學家莊為璣,他畢業于廈門大學文學院史學系,但學植深厚、兼通史地,故因應學校需求擔任地理教師;李文立、沈漢祥兩位教師主修歷史社會學,卻分別任英語、生物科教員;陳淑元曾就讀復旦大學化學系,任教化學,亦兼任算學教師。這樣靈活切實的用人方式,這既與當時社會的人才結構相契合,亦順應了教師行業發展的總體趨勢。 除了學識素養,道德品質也是集美學校考察教師的重要標準。集美學校以“誠毅”為校訓,對于“執掌教育大權”教師,更是要求其必須“以身作則,躬行實踐”。抗戰內遷時,因山城環境清苦,校中有少數教職員為消遣娛樂,在夜間通宵聚賭。陳嘉庚先生向來反對賭博,認為其消耗身心,曾公開抵制廈門開設彩票,為踐行校主理念、清肅校園風紀,商校、農校、水產、集美中學及校屬各機構嚴令禁賭,并正告全校教師:從事教育,應束身自愛,領導學生,不可因一己所為玷及校譽。正是在這樣的人才理念之下,集美學校采光剖璞、披沙揀金,羅致了一批學識淵博、品德優良的教育精英,更培育了諸多受人敬仰的“跨學科教師”和“大先生”。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