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湖里,不僅要讀“物”,更要讀“人”與“精神”
2022-11-19 14:12:53? ? 來源: 湖里區融媒體中心 責任編輯: 鄒玒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18638f5f56dd261e9896150cce3f0265 如何讀懂一座城市?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在《葛劍雄說城》全國新書首發分享會上表示,讀懂城市不僅要讀城市的“物”,也要讀城市的“人”。而作為廈門特區發祥地的湖里,我們要去讀懂這個35歲的城區,也需要從具體的“人”、鮮活的“事”入手。 張水波是殿前街道神山社區原黨總支書記,是有名的“神山通”。對于他來說,神山是他生命中不可磨滅的一站,而背后其實是“文化沉淀慢下來,城區建設快起來”的理念指引,也是這樣一種紅色基因流淌在他身上,他才能向我們如此生動地展示神山所在地的歷史沿革、經濟社會發展脈絡和風物人文特色。 和原高崎小學校長林振其老師約的當天正下著暴雨,他說,這種聲音讓你想起那時敵軍的飛機轟隆聲,家住海堤邊的他就是海堤建設的見證者和親歷者。談起“海堤精神”中的“科學創新”,他回憶道,1953年海堤開建后,他和幾個小伙伴經常到海邊撿石頭、貝殼,他們見證了當時海堤建設的不易和艱辛,最大的困難就是風浪和海潮大,投下的石條怎么攔截都付之東流,最后還是會被沖走。后來他看到建設者們用大竹籠裝石塊,一裝就是上噸重,沉入海底才解決了大問題。林老師說,當時不知道這叫“創新”,只覺得我們的建設者們太厲害、太聰明了。 湖里區原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黃炳輝帶著寫好的采訪手稿,穿著一件紅色的polo衫,揣著一本《習近平在廈門》,早早地就來了。他開篇就說,我生在湖里、長在湖里、工作在湖里、退休在湖里,我是一個真真正正的老“湖里”。他說,那時路面和交通不好,我們基本靠走著下鄉,有時還得走山路,喘個不停;辦公條件、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是相對落后的,底子薄、基礎差,所以能發展到今天,真的是堅持黨的領導和在歷屆區委區政府團結帶領人民勇毅前行,才取得了現在的成績。在采訪中他還激動地說,作為湖里發展的見證者,每次區里開通報會聽到湖里區的發展進步他都會感到很欣慰,這是老同志的一種革命情懷和初心。 “我接待小朋友的時候,經常會跟他們說,來這邊不是來玩的,是要來接受教育的,每次參觀之后,他們就會覺得很受教育,而我也在當中得到了自我提升。” “當時我就想著怎么跟孩子傳承一些傳統的東西,除了革命英雄、烈士的故事,還有我們身邊看得見的、聽得著的,比如海堤精神,就是最實在、最真實的。” “原來的湖里大道只修了一段,如果要來區里就得走南山路,南山路那時候又只有一個雛形,坑坑洼洼,到處都是泥土,一下雨到處都是水,所以車一過來,就濺得滿身都是。” 幾個月過去了,這些采訪的片段依舊在我們采訪組的群里被憶起,而讀懂湖里這個城區,要看這個城區的概貌,更要理解它的精神內核。而從他們身上的解讀,我們可以看到變遷,了解背景,讀懂時代,也期許未來。 今天的神山,已逐步完成黨員教育基地及周邊提升改造,按照“黨建引領、社區營造、產業導入、城市更新”的思路,塑造紅色文創小鎮,在不斷地更新改造中,我們看到了紅色基因的傳承,也看到了親歷者們的初心。 今天的海堤,如同林振其老師所提到的“海堤的建設改變了我的生活,‘海堤精神’值得我一輩子學習與踐行。”“移山填海,團結奉獻,科學創新,自強不息”的海堤精神永遠保持新鮮。 今天的湖里,已成長為常住人口超百萬、基礎設施完備、城市環境優美的現代化中心城區。產業園區拔地而起,城區面貌日新月異,民生福祉持續增進,科教文衛蓬勃發展——湖里是當之無愧的宜居宜商宜業創新熱土,無愧于革命烈士灑下的滿腔熱血。 而作為生活在這個城區的我們,又將以一種怎樣的姿態去學習和理解湖里的精神呢?去聽聽水波老書記在展陳館的講解吧,他一定會和你們提到1949年10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以《把新中國國旗插上廈門島》為主題的詳細報道,文中5次點到了神山;去看看林振其老校長編寫的校本教材《重新認識高崎》吧,以挖掘高崎小學歷史為切入點、走訪相關人士、收集整理高崎的紅色故事,30多年過去,它會帶著你更好地了解這片土地;去見見黃炳輝老主任,他一定會和你們嘮嘮老湖里的往事,他會在村口帶著最真誠的笑容等你們,和你們沏上一壺茶,講上一個下午。 片尾曲我們選用了《不忘初心》,這是朱海、舒楠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創作的一首紅歌,其中經歷五次詞稿修改、體裁由民歌改為流行歌曲等波折,最終耗時60天完成,它的旋律就像在告訴我們湖里的這段歷史,這份精神,而唯有不忘初心,才能有始有終,也才能踔厲奮發,勇毅前行。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