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集美區 > 嘉庚故里人文集美 > 聚焦集美 > 本地資訊 > 正文

廈門集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長專題培訓班昨開講

2022-11-25 08:16:21? 作者: 桂楨?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集中“充電蓄能”提升文明實踐水平

集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長專題培訓班昨開講

廈門日報訊(記者 林桂楨 通訊員 梁學初 許啟明昨日,集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長專題培訓班在集美區委黨校開班。全區70多名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長、站長集中“充電蓄能”,力爭以更好的狀態、更實的作風、更有效的舉措,進一步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提質擴面、提檔升級,培育文明新風尚,讓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

專家“傳經送寶” 兼具理論性與實操性

如何利用社工機構專業服務提升文明實踐水平?昨日,集美大學海洋文化與法律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巨東紅就這一主題開講,為學員們“傳經送寶”。

本次培訓為期兩天,既有高大上的理論,又有接地氣的實操方法——不僅有市委講師團優秀講師柯雯瓊教授以《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文明創建工作——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主題授課,還邀請到市委文明辦郭鷺娟處長介紹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情況,并解讀我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考核評定等相關政策,兼具理論性和實操性。

如何創新宣講方式,讓群眾更愛聽、學習更接地氣?昨日,全體學員走進海滄區東孚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實地觀摩交流,學習先進經驗,進一步提升業務水平。

集美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本次培訓,所長、站長們能夠進一步明確目標,切實壓實責任,對標對表、查缺補漏,提高業務水平,全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

活用本土資源 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

“此次培訓既包含思想政治、實踐站建設相關的理論專題課程,又有現場體驗式教學。”培訓后,崎溝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站長王惠燕表示受益匪淺,“接下來,將積極整合多方資源,為村民開展理論宣講、科學普及等多樣化服務,打造精品課程,提高廣大群眾的思想覺悟和文明素養。”

崎溝村是廈門革命老區基點村,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王惠燕說,崎溝村將發揮實踐站的陣地作用,以黨建為引領,通過紅色文化動線和紅色創意,開展王利元故居參觀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家門口”的紅色資源變成黨史學習教育的“活教材”。

“老師們的講解和現場實地考察,讓我開闊了眼界,也增強了責任感。”杏林街道園博社區實踐站站長高澤民說,將結合新形勢下的新要求,進一步豐富實踐站的服務內涵、拓寬服務范圍,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作為成立于2017年的新社區,園博社區70%的人口是“新廈門人”,實踐站成為加速外來人口社會融合的重要載體。高澤民說,園博社區實踐站將圍繞“紅色園博、綠色生活”理念,充分摸清社區內的資源和居民需求,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和課程,搭建居民溝通、鄰里互助的平臺,營造令人身心愉悅的居住環境,讓居民更好地融入到廈門生活中來。

力爭兩年內建成一批五星級實踐所(站)

集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自2019年5月揭牌以來,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已經構建了以1個中心、6個實踐所、69個實踐站為架構的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組織體系,逐步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全覆蓋,文明實踐工作日益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

為完善資源供需機制,集美區創新探索出“愛心110”志愿服務模式,通過分布在全區各個角落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收集群眾的需求,為群眾“量身定制”服務。在“按需點單”模式基礎上,集美區將“愛心廈門”建設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深度融合,圍繞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精準匹配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等資源,組織開展為民辦實事活動,把愛心資源投向最急需的人群、最迫切的領域。

此外,集美區將文明實踐所、站建設與改善基層治理方式相結合,凝聚多方力量,以文明實踐活動聯系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引導廣大群眾參與文明創建與基層治理,以切切實實的成效推動城市功能品質和治理效能全面提升,讓人民群眾在共創共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過程中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接下來,集美區將在品牌培育上下功夫,力爭每個實踐所轄區建成至少兩個精品實踐站,兩年內再建成一批拿得出手、叫得響的五星級實踐所、站和優質品牌項目。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更多>>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