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態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過程 ?廈門校園綠意盎然
2022-12-13 09:05:31?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廈門校園綠意盎然 廈門把生態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過程 記者帶您了解校園里的綠色故事 【綠色校園】 廈門一中校園里,樹葉間鳥兒歡樂吟唱,校園里每天都有松鼠在跳舞,城市孩子得以親近自然。 【綠色課堂】 植物園中,廈門實驗小學上“雨林探秘”課,老師是講解員,帶領學生觀察了解各種植物。 【綠色生活】 在廈門不少學校,路燈是太陽能的,校本作業用的是再生紙,澆花的水是“中水回用”“人防水回用”。 廈門日報訊(記者 佘崢 通訊員 傅春榕)張琦是廈門一中總務處主任,說起學校生態文明,她立刻向人展示她手機里的幾段視頻。視頻中,廈門一中校園的綠樹間,鳥兒嘰嘰喳喳地叫。 這位正高級生物老師一邊指著手機屏幕,一邊自豪地說:“看到沒?看到沒?學校生態回來了,鳥兒都回來了!學生直接在學校觀鳥!” 不僅有鳥,展示另一段視頻時,張琦情不自禁地叫出聲:“瞧,這是松鼠!校園里每天都有松鼠在跳舞。” 在廈門一中校園,樹葉間歡樂吟唱的鳥兒,蹦蹦跳跳的松鼠,是廈門生態文明教育成績的最生動注腳。近年來,廈門市教育系統把環保教育、節約教育、國情教育等生態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過程中,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人才、智力和精神文化支撐。 廈門市教育局局長陳珍說,這是教育對生態文明應該有的貢獻——學校的生態文明教育,可以為未來培養具有生態文明價值觀和實踐能力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我們通過環境、課程和活動等幾個側面,講述廈門生態文明教育故事。 湖里實驗小學的老師帶領學生認識校內植物。(記者 林銘鴻 攝) 環境育人 建設好生態校園 讓孩子們感受自然魅力 洪燕飛是雙十中學初中生物教研組組長,在他看來:生態文明教育一個主要的陣地就是生態校園的建設。 鳥兒和松鼠在廈門一中校園里歌唱和跳舞時,在雙十中學,學生們調查校園植物的種類與數量,再為植物掛牌;這所學校還在班級設立植物角,學生們帶來自己喜歡的盆栽,營造生態班級氛圍。 洪燕飛認為,學生們在制作植物牌,為盆栽澆水的過程中,可以親身體會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廈門市第一幼兒園位于寸土寸金的市中心,面積不到5000平方米。盡管如此,一幼的綠化率達38%,這家幼兒園見縫插針地建了13個生態戶外游戲場,一個池塘,一個綠籬迷宮,23個微型自然角。 一幼園長林鷺說:“我們連屋頂也沒有放過,設立了花園、果園和菜園。” 所有的這些努力就是要使被鋼筋水泥包圍的城市孩子,能感受四季,觸摸土地,不間斷地感受自然的魅力。林鷺說,孩子們可以在幼兒園栽種果樹,參加保護鳥類等體驗式的生態教育活動,為生態教育落地見效奠定了基礎。 陳珍說,很多學校都已經按照現代化學校的標準進行了改造,空間利用合理,每一間教室、每一個活動場所和角落都體現著人文、生態、和諧的理念,但是,這仍然不夠,在生態校園建設中,不僅要重視物質條件的配置,更要注重環境育人的功能。 課堂設計 小學生植物園中“雨林探秘” 生態教育唱進閩南童謠 廈門實驗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一學期有四個半天要到植物園上課,而且有專門的“課本”,名叫“雨林探秘”。 實小的“雨林探秘”,是廈門學校在課堂上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杰出代表。 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表示,在生態文明教育上,無論有多少種手段,課堂教學才是“主陣地”“主渠道”,各學科教學是“最經常、最基礎”的途徑,廈門中小學已開始探索如何在學科課堂上滲透生態文明教育。 實小教導主任程少波說,我們在道德與法治、科學、綜合實踐等學科教學過程中,融入生態文明教育,走入植物園就是這一巧妙融合的代表。 在植物園里,老師是植物園的講解員,他們給學生講解植物的相關知識,帶他們開展觀察,例如,測量植物葉子的長度和寬度。在研討環節,老師講解什么是寄生植物、什么是附生植物后,讓學生分別去尋找這兩類植物…… 不僅如此,廈門還科學設計全學段生態文明教育體系,根據各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明確生態文明教育的不同重點。 在翔安區馬巷中心小學,老師們通過閩南童謠“紐扣課堂”來對小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這所學校少先隊總輔導員謝秋婷舉例說,老師們還把垃圾分類創編為朗朗上口的閩南童謠《垃圾分一分》,“美麗廈門是我家,我愛廈門我愛家,做個文明小衛士,我幫垃圾找到家……” 市教育局介紹,在廈門,生態環境教育在課堂上也有一席之地。目前廈門全市中小學均對照《廈門市創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市指標體系》,因地制宜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主題活動,安排每學年超過12課時的生態環境教育,全市環境教育的普及率達100%。 習慣培養 校園設施講究環保 孩子們評比垃圾分類 去年,科技中學添置兩臺神奇的設備:“廚余垃圾就地處理設備” “塑料造粒設備”。其中,“塑料造粒設備”機器專門處理塑料垃圾,將廢棄塑料變為塑料原料,形成垃圾分類后再利用的閉環體系;“廚余垃圾就地處理設備”則可以直接將學校食堂每天產生的廚余垃圾轉變為有機肥,用在學校的綠地和綠植的栽種。 這兩臺機器重任在肩。科技中學副校長陳愛華說,它們一方面為學校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提供科技領先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肩負生態文明教育的任務。科技中學讓學生學習操作機器,自主參與垃圾處理。這所中學相信,學生用實踐體驗科技與勞動所帶來的成就感,充分體驗和認識垃圾分類產生的價值,也引導師生共同關注環境問題。 在廈門,生態文明教育不只是課程教育,更是生活教育和行動能力的培養。 在廈門不少學校,路燈是太陽能的,校本作業用的是再生紙,澆花的水是“中水回用”“人防水回用”,甚至連吃飯時也有生態文明教育——不少學校啟動了光盤行動,實施最嚴格的垃圾分類,吃完飯后,學生們要完成垃圾分類。 在一些學校班級評比欄,垃圾分類等生態文明建設指標,已經被納入班級評比中。 市教育局說,越來越多學校以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生態行為習慣為目標精心設計,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生態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常態性,形成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內在動力。 課后活動 探索身邊的海洋 師生紅樹林里踩泥巴辨貝類 生態文明教育甚至走進廈門學校的課后延時服務。 在天心島小學,學校的課后服務有一門課程,叫作《探索身邊的海洋》。天心島小學副校長陳姝說,這門課的老師很特別,我們引入專業資源——廈門高校海洋博士生,還有廈門一些文化學者。 在這門《探索身邊的海洋》課程中,學生們主要探索神奇的紅樹林,因為天心島小學對面的海滄灣畔就有一片紅樹林。退潮后,老師們帶著學生們卷起褲腿踩著泥,觀察紅樹林的種子,探究紅樹林下的海洋生物。這門課還有“味道”——學生們還去了解廈門一些好吃又有趣的貝類。 這所學校三年級的一位小女孩,在一年級上了這門延時服務課程后,對紅樹林產生濃厚興趣。陳姝說,她現在在編制海滄灣的紅樹林觀察手冊。她表示,學校也會邀請專家為孩子做一些指導,還準備為她開一個紅樹林觀察手冊的圖書發布會。 市教育局表示,廈門在實施生態文明教育中,為學生開展科學研究提供了眾多的機會和課題,引導學生設立研究方向和研究課題,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既能讓學生們收獲解決實際問題的科研成果,也能使生態文明的意識牢牢扎根于他們的思想之中。 廈門學校還積極傳播生態文明。今年,廈門二中的開學第一課讓師生們“火出圈”。這堂課被稱為海洋版的“天宮課堂”,課堂設在南海上——二中生物特級教師周英鵬老師帶領學生高樂顏,登上廈門大學“嘉庚”號科考船前往南海,與船上的科技工作者們探尋浮游生物。 這堂課不僅面向廈門二中,還在廈門市檳榔中學及寧夏閩寧中學設立分會場,實現“山海教育相連”。 遠在2000公里之外的寧夏閩寧中學,孩子們仿佛置身于“海上實驗室”中,見證了科考人員從下網、起網、沖網、收集樣品到加固定液的浮游生物取樣全過程。在體視顯微鏡下,不同種類的浮游生物呈現出五彩斑斕的景象,令孩子們震撼。 寧夏海原縣關橋中學的馬海濤老師表示,海洋版的“天宮課堂”讓孩子們對海洋有了更具象的認識,增進學生們對海洋知識和海洋文化的認同,幫助寧夏孩子開啟海洋科學教育的大門。 廈門二中校長王守瓊認為,這堂課的美妙之處在于,讓學生學會發現和感知人與自然之美,自主自發地從點滴做起,投入到生態環境保護中。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