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xué)鬼才”馬伯庸來廈簽售分享心得
2023-03-28 08:58:17? ? 來源: 廈門晚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史書怎么讀?學(xué)蘇軾“八面受敵” “文學(xué)鬼才”馬伯庸來廈簽售分享心得 廈門晚報訊(記者 龔小莞 通訊員 李穎)昨天上午,著名作家馬伯庸走進廈門市圖書館集美新城館區(qū),以“跟蘇軾一起學(xué)歷史”為題分享讀史心得,并與現(xiàn)場讀者互動。其幽默詼諧的談吐讓現(xiàn)場歡笑聲、掌聲不斷。 馬伯庸是人民文學(xué)獎、朱自清散文獎、茅盾新人獎得主,由他編劇的《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和之前改編自他創(chuàng)作的《長安十二時辰》《風起洛陽》《風起隴西》等都是熱播劇。 談讀史 每讀一遍之前都設(shè)置一個目標 很多人都覺得讀史書很枯燥,馬伯庸這次給大家提供了一種新的讀史方法——蘇軾的“八面受敵法”。何謂“八面受敵法”?就是將一本史書讀很多遍,每讀一遍之前都給自己設(shè)置一個目標,比如第一遍了解書中人物的事跡,第二遍了解書中的官制,第三遍了解書中的兵法等。“相當于把一本書拆成很多本書來讀,每次的側(cè)重點和主題都不一樣,讀完幾遍后,這本書就讀透了。”馬伯庸說,不只是讀史書,讀任何書都用得上這種方法。讀中國古詩也是如此,以陸游為例,在他的眾多詩作中,有愛國詩也有愛生活的詩,分目標讀就會發(fā)現(xiàn),陸游不只是愛國詩人,還熱愛生活,尤其喜歡貓,這樣就會對詩人有了立體的認識。 馬伯庸說,他小時候拿到史書也發(fā)愁,像看天書,直到有一天讀了蘇軾的《夜夢》才豁然開朗,心里踏實了。“蘇軾寫這篇作品時60多歲,早就名滿天下了,而他還夢見小時候完不成《春秋》的作業(yè)而被父親責罵,‘夜夢嬉游童子如,父師檢責驚走書’。一代文豪小時候讀《春秋》也害怕,何況我們這些資質(zhì)不夠的普通人?所以讀史書,首先要放平心態(tài),其次要有好方法,‘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 談創(chuàng)作 多積累不執(zhí)著于是否有靈感 馬伯庸說,上一次來廈門還是七八年前的事了,“一直想舊地重游,所以這次做新書《長安的荔枝》簽售活動,特意向出版社申請安排到福建走一圈,吃點好吃的,順便做一場講座。” 馬伯庸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先在各地采風時搜集素材,再開始創(chuàng)作。記者問他是否有可能到廈門采風,以廈門的素材創(chuàng)作一部作品。他表示“完全有可能”。“我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去感受當?shù)氐娘L土人情,包括去一些犄角旮旯的地方,最喜歡查當?shù)氐牡孛C看蝸韽B門,我都會去鼓浪嶼,也會去周邊的一些村寨。這次到廈圖集美新館后,聽說附近全是嘉庚風格建筑,我專門進行了詳細了解。”馬伯庸說,以后如果寫廈門題材的故事,寫到建筑部分時他知道該怎么寫了,“對作家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雜,一定要接觸不同行業(yè),了解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才能展現(xiàn)出足夠的維度。” 談及新書《長安的荔枝》,馬伯庸說,他想起“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句詩,突然來了靈感,覺得可以寫一個故事。“對這首詩,多數(shù)人關(guān)注的都是妃子笑,卻沒想過運這些荔枝要花費多少工夫,用了多少匹馬,走了什么路線。于是我以普通人的視角進行創(chuàng)作,一共花了11天就完成了,這在我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是絕無僅有的,廢寢忘食地寫完,有一種酣暢淋漓的痛快。” 馬伯庸說,其實這也屬于厚積薄發(fā),他此前創(chuàng)作《長安十二時辰》時積攢了很多唐代生活的細節(jié),包括從史料中了解廣東、福建的地理環(huán)境、山川形勢,江西的水流方向等,加上去各地積累的素材,匯聚在一起就成了《長安的荔枝》。 對于有志于寫作的人,馬伯庸的建議是,沒有靈感沒關(guān)系,那說明還沒有足夠強烈的傾訴欲望,慢慢積累,積累足夠多,一定會在某一個時刻迸發(fā)出靈感,“靈感不是小聰明、一拍腦袋就有的,靈感是建立在大量積累的基礎(chǔ)之上的。建議多積累,不要執(zhí)著于有沒有靈感。” |
相關(guān)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