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翔安:擦亮“山水”底色 繪就生態文明新畫卷
2023-04-25 15:59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劉學佳 我來說兩句
下潭尾紅樹林公園(黃嶸 攝) 東南網4月25日報道(記者 夏菁 通訊員 葉曉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綠色經濟效益逐步顯現、生態宜居環境大幅提升……25日上午,廈門市翔安區召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新聞發布會,通報翔安區2022年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以及翔安區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成效與亮點。 生態和經濟效益雙提升 從“風頭水尾”到“龍頭鳳尾”的全新蛻變,如今,翔安區已跨越發展成為高素質高顏值生態城區,于2022年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在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雙贏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2022年,翔安區空氣質量優良率98.3%,綜合指數為2.30,同比改善6.1%。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地表水環境功能區15個監測斷面達標率為100%。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保持100%,位居全省前列。土壤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環境安全形勢保持平穩,2020年-2022年連續三年危險廢物綜合評定和規范化考核全市第一。 翔安區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洪求瑛提到,示范創建以來,翔安地區生產總值從建區時的22.4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887.14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財政總收入、區級財政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常居全市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翔安區在成為廈門經濟總量和發展速度兩個新“增長極”的同時,能耗水耗實現雙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減,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改善,空氣質量優良率連續三年優于99.5%,地表水功能區達標率100%,近岸海域水質位列全省第四,成功實現了以更少的資源能源消耗和更低的環境成本,支撐更高效益、更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 澳頭懷遠湖生態補水,再現水清岸綠。(翔安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翔安區始終堅持向改革創新要動力,以系統治理思維探索出“下潭尾紅樹林濕地再造”“小光山礦區生態修復”“生態環境保護柔性執法有溫度”“農污治理”等在全省甚至在全國叫得響的典型案例。 會上,翔安生態環境局局長官倫晨表示,下潭尾濱海濕地生態公園二期項目已列入全國海岸帶生態和防災協同增效典型案例匯編推廣。 據了解,經過生態系統“重塑”,昔日雜亂的淤泥灘地幾經蛻變,已修復成郁郁蔥蔥的海上森林,讓下潭尾紅樹林公園呈現出“紅林綠水輕舟渡,鷺飛魚躍蟹兒肥”的美景。通過多年不斷的人工增殖放流灘涂魚類、貝類、蝦蟹類和其他海洋潮間帶生物,構建了良性的紅樹林生態系統,該片區的物種數和生物量均成倍增加,生物多樣性已初見成效。 另外,翔安澳頭老漁村文化賦能提升生態產品價值納入福建省綠色經濟發展典型案例匯編推廣。近年來,澳頭將生態資源與中西方藝術主題鄉村文化旅游相結合,構建澳頭 “美術美食”、歐厝 “漁港漁歌”藝術特色,促進漁港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已建設成為生態、智慧的漁港經濟文化區,實現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的系統提升。 科技助力守護綠水青山 翔安區還不斷強化科技支撐,通過創造性地將匯聚海量生態環境數據的“智慧環?!逼脚_與高德數字地圖有機結合,打造出全要素聚合、全方位參與、全過程管控、線上線下聯動的數字化、開放型全新智慧監管服務系統,實現各環保主體間信息壁壘橫向貫通,進一步強化工作合力、提升工作效率、減輕基層壓力。 據了解,各職能監管部門可在同一地圖上共同推動治理。部門之間可以組織聯合檢查,監管對象也可通過地圖知悉監管部門的要求,落實主體責任,自行上傳有關監管信息,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得益于此,翔安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發生了顯著變化,有效促進生態環保領域相關單位、人員和業務的進一步整合優化,實現一崗多責、一員多能,有效破解“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見”的傳統難題。該系統被評為“2022數字政府建設卓越示范案例”和廈門市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優秀創新成果(2020-2022年度)優秀創新案例。 接下來,翔安區還將進一步深化“智慧環保+高德工作地圖”應用,建立多場景協同管控工作機制,形成更多可復制推廣的工作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