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同安坑仔口龍窯遺址煥新生
2023-06-16 09:04:26?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去年以來,廈門同安坑仔口龍窯遺址群啟動重新修繕,力求通過文旅融合,激發振興活力—— 龍窯遺址煥新生 東南網6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麗明 通訊員 余雪燕 楊心亮) 近日,坑仔口龍窯再次傳出喜訊,剩余的最后3條龍窯已修繕過半,預計今年底全面完工,恢復往日光彩。 位于廈門同安的坑仔口制陶窯址,是我國南方特有的燒陶窯爐形式。2019年3月,該龍窯兩項內容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列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單條最長的龍窯(實用)”和“現存擁有龍窯數量最多的龍窯群”。龍窯遺址群去年啟動重新修繕,修繕后將融合文旅,激發鄉村振興活力,重現昔日榮光。 坑仔口制陶窯址,緊挨城市人口密集區,卻像隱藏在市井中的一方小天地,與周圍的車水馬龍毫無瓜葛,默默講述近200年的制陶往事。航拍下的龍窯,像一只只巨大的蝦蛄趴在山體上。 走進龍窯,工人正進行頂部瓦片的安裝。“一米長的窯頂能承受50噸重量,用個百八十年也不會塌。”負責修繕的汪年輝表示,為更好恢復龍窯歷史原貌,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選用古法工藝進行修繕。 汪年輝介紹說,首先用厚重的木條自下而上將窯頂慢慢頂起,直至保溫層的外部弧頂出現間隙,當間隙達到一定寬度,再將瓷片逐一插入其中,像牙醫填補蟲洞一樣,將所有縫隙填滿;當窯頂的縫隙被瓷片緊密地壓實后,便如同拱橋一般具有超強的抗壓能力。修繕選用的材料也有講究,得先尋找老磚替換破損的磚塊,再用瓷片將窯頂的縫隙緊密壓實,最后把紅土泥漿、灰鈣、窯灰三者混合在一起,涂抹在磚體表面,即可達到做舊的效果。“這樣不僅保留原有燒制韻味,還能長久保留窯體的堅固性、耐用性。”他說。 史載,坑仔口制陶為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洪天香創設。此后,該龍窯一直續燒至2007年,其制陶遺址現存北部及東北部5條龍窯,其中4條皆為72米,一條30米。 坑仔口制陶遺址被列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創燒至今近200年,較完整地保留下中國傳統的制陶技藝,從淘洗練泥、泥條盤筑和手工轉輪拉坯成型、匣缽裝窯、封窯填燒工藝到祭拜窯神等流程,均呈現傳統制陶的原生態面貌。 福建省文物專家認為,坑仔口制陶遺址是一處歷史與科學價值極高的文化遺產和近現代工業遺產,反映了我省從商代至近現代以來3000余年的悠久制陶歷史;同時與宋元時期燒制“珠光青瓷”而名聞海內外的同安汀溪窯的龍窯一脈相承,體現了廈門地區古代窯業技術與生產的歷史脈絡和發展進程。 同時,坑仔口制陶遺址見證著“海絲”的發展,為研究近現代陶瓷外銷、廈臺貿易以及陶器裝飾技藝外傳提供重要資料。民國版《同安縣志》記載,坑仔口龍窯“制造大矼、硿、砵、烘爐、瓷鍋各種,銷售本地、漳(州)、(石)碼、臺灣、金(門)、廈(門)、呂宋(菲律賓)各處”。近代以降,坑仔口燒制的陶制品則銷往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地,見證了同安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衰。 同安區祥平街道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黃秀萍表示,同安區文旅部門和祥平街道正在對龍窯的活化利用進行設計,未來將在社科展示、青少年科學素質教育、歷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發揮作用。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