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滄人文探究:歷史上的水陸北宮是怎么來的?
2023-08-09 19:49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盧超穎 我來說兩句
元代以后,從內坑、石林兜至后埔,陸續修建了埭岸,使得北宮海岸線不斷向東、向南延伸,北宮也漸漸失去了水路交通優勢,后來,又隨著洪厝的敗落、鐘林二厝的衰落,北宮影響度漸不如前,但其規制和地位卻并未因此衰減。清初遷界時,北宮遭到清軍破壞,化為廢墟,康熙十三年(1674年),回遷的鐘山人合作共同重建了大庵后殿。鄭成功收復臺灣之際曾拆其后殿,拿木料造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旅居荷屬印度的某甲必丹重建前殿并增設緣田若干,至此,北宮恢復往日二落格局。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鐘山各姓再次合資重修北宮,但此后北宮便不再修葺,一直到民國十八年(1929年),兩殿屋頂均已殘敗,漏風滲水、蟲蛀蚊擾,難以維繼。這種變化,除了建筑本身自然衰老外,也因為臨近的鐘、林二厝和鐵灶后各社敗社而至日常維護不到位,而蔡氏遠居南部,照料又不及。故而,民國十八年后,蔡氏便將神靈請入社內,而水陸北宮則聽任腐敗,到改革開放時,北宮便已與泥土融為一體了。 2010年,在鐘山村熱心人的積極推動下,水陸北宮得以就近重建,主體為單殿重檐歇山式,主祀許遜,宮前加建福德祠一座。隨后,村民蔡永忠將重新發現的兩方康熙、乾隆水陸北宮重修碑記贈予廟方,從而使得水陸北宮舊貌換新顏,皆大歡喜。(文/彭建文 圖/圭海四記) 康熙年間、乾隆年間水陸北宮重建碑。圭海四記 供圖 水陸之建由來舊矣,廟貌如故,香煙稠□。因海濱/紛亂,□遭遷移,宮室鞠為茂草而水陸坵墟矣。迨/康熙甲寅年,遷者復故瞻□□□□百年本社鳩/眾重興后殿,前殿力未及□戊寅年,/甲必丹□樂輸舍銀三百兩完竣前殿。余置緣田/奉祀。光耀廟宇,永垂無□,爰為立石以志。 康熙戊寅年仲冬谷旦合社仝立 水陸北宮既毀復興,不予其擅毀者也。既/興矣,宜潔凈,不凈則慢,不許有或慢者也。/去慢存敬,就敬見孝。何也,水陸吾/祖之所建者也。 鐘山弟子公立 乾隆二十九年歲次甲申仲冬葭月吉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