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與寧夏“兩縣一鎮”開展新時期東西部協作側記
2023-10-20 08:54:00?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山海情深結碩果 ——廈門與寧夏“兩縣一鎮”開展新時期東西部協作側記 東南網10月1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鑫 邱趙胤) 武夷山牽手六盤山,閩江水連著黃河水。 27年來,閩寧兩省區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創造了東西部協作的“閩寧模式”。 2021年,廈門市與寧夏彭陽縣、涇源縣和閩寧鎮結對,開展新時期東西部協作工作。兩年來,廈門市與“兩縣一鎮”相向而行,攜手共進,不斷拓展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提升合作質效,為推動實現共同富裕寫下生動注腳。 記者了解到,今年1月至8月,廈門共上解東西部財政幫扶資金1.615億元;“兩縣一鎮”實際安排閩寧協作資金1.57億元,實施財政幫扶項目60個,已全部啟動;動員社會力量捐贈幫扶資金1535.56萬元;引導新增落地投產企業36家,實際到位投資4.08億元,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數799人。 互利雙贏 攜手共促發展 裁剪、拼接、平整、熨燙……走進位于寧夏閩寧鎮的富貴蘭紡織園生產車間,“嗒嗒嗒”的縫紉機聲不絕于耳,工人們巧手翻飛,穿針引線,現場一派忙碌景象。 放下鋤頭,拿起針線。如今,工人們每個月可掙3500多元,實現在家門口穩定就業。改變,來自閩商帶來的廣闊天地。 “當初來寧夏最大的想法就是要踏踏實實干一番事業。”富貴蘭(寧夏)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許上等表示,2019年,他響應閩寧協作號召,和廈門昌大進出口公司共同投資2000多萬元,成立富貴蘭(寧夏)實業有限公司。 建廠之初,員工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出勤率忽高忽低。為解決這些問題,許上等一方面加大員工技術培訓力度,另一方面通過更新自動化設備,提高成品合格率。 “成立5年來,我們前后招收了500多名當地人進行培訓,帶動400多名婦女就業,員工們不僅能從廠里獲得穩定收入,還能利用學到的縫紉技術接活賺錢,貼補家用。”許上等說。 離車間不足百米的距離,企業還專門劃出一片區域開設“四點半課堂”,同時設置閱覽室、美術室、校外輔導課堂以及各種體育設施,以解決扶貧車間員工子女生活學習無人照看的問題。“解決了后顧之憂,員工們工作起來也更有勁。下一步,我們將在扎根閩寧鎮的同時,進一步開拓西北地區市場,帶動更多老百姓脫貧致富。”許上等表示。 閩寧協作,為寧夏打好產業基礎,同樣也為閩企創造發展機會。 漫步在賀蘭神(寧夏)國際葡萄酒莊,連片成群的葡萄藤蔓綠意盎然,枝頭掛滿紫色的果實。瞄準賀蘭山東麓這一釀酒葡萄種植的“黃金地帶”,閩商陳德啟花費16年時間,將賀蘭山東麓一塊10萬畝荒灘地變為“葡萄王國”。目前,酒莊已開發平整可種植面積7萬畝,種植葡萄4萬畝,并計劃每年按5000~8000畝的增長量擴大種植。 憑借優質的釀酒原料和釀造技術,企業所釀“賀蘭神”系列葡萄酒先后獲得30多個國際國家級大賽大獎,產品在市場上廣受歡迎。 “公司每年生產葡萄酒5000多噸,產品遠銷海外,每年銷售額達1.2億到1.5億元。”賀蘭神(寧夏)國際葡萄酒莊公司基地主管周和表示,兩地之間的雙向奔赴,優勢互補,既推動企業發展,也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自開發建設以來,公司累計為閩寧鎮原隆村等地的生態移民提供了大約1500個就業崗位,每年帶動500戶家庭就業,有效推動閩寧鎮及周邊生態移民就業、創收。 探索創新 協作邊界拓寬 沿著蜿蜒起伏的賽道,穿行在果味飄香的葡萄園里,與紅酒街、酒瓶造型補給點等特色文旅打卡點合影留念…… 9月24日,以“歡悅前行、趣跑閩寧”為主題的2023閩寧紅酒文化跑在閩寧鎮鳴槍開賽,千余名跑友齊聚賀蘭山東麓,在金秋時節縱情奔跑。在賽場周圍,主辦方還設置美食體驗區、非遺文化展示區、特色農產品直播區等特色專區,讓活動參與者通過品嘗、觀看、互動等多種方式,真切地感受寧夏、品味閩寧。 “比賽結束后,我會帶著妻子和女兒在附近走走看看,近距離感受閩寧鎮的發展變化。”獲得這次比賽冠軍的李超說。 “我們希望通過活動來匯聚各方力量,共同擦亮‘紅酒文化’這一閩寧文旅金招牌,讓旅游‘火’起來、消費‘活’起來,助力閩寧文旅協作再譜新篇。”活動承辦方廈門建發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 將體育賽事與文旅體驗、特產推介活動有機融合,為閩寧協作“文旅+”發展增添新思路,只是廈門拓寬閩寧協作邊界、豐富協作內容的縮影。 8月10日,首次“閩寧協作”農業碳匯交易簽約儀式在寧夏固原市涇源縣新民鄉舉行,在廈門市同安區委、區政府與廈門農業銀行的共同發動下,涇源縣新民鄉南莊村和馬河灘村部分高標準農田的19790.6噸碳減排量“賣到錢了”。 點“綠”成“金”,始于一次調研。“去年第一次到涇源縣時,我發現該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大量使用牛糞有機肥還田,具有核算土壤碳減排量的潛力。”同安區農業農村局掛職副局長黃茜說。 同安區是全國首批農業碳匯交易的起源地,經驗豐富的黃茜敏銳地捕捉到其中的價值,迅速組織相關專家多次深入到涇源縣田間地頭,對土壤有機質含量和溫室氣體排放進行取樣觀測,共采集土壤有機碳分析樣品近300個、氣體樣品432個,調研鄉鎮農業種植、畜禽養殖等方面數據近萬條。最終,在兩地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新民鄉的高標準農田碳減排量被成功測出,為促成本次農業碳匯交易奠定了基礎。 “沒想到世世代代耕作的土地還能以這種方式創收,我們村集體收入直接翻了一倍。”涇源縣新民鄉南莊村黨支部書記禹光元表示,南莊村此次賣出8666.2噸農業碳匯,每位村民可拿到不少分紅。 授人以漁 特色產業強勁 如何從“輸血”向“造血”改變,激活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助力地方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是關鍵。 位于彭陽縣閩寧現代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園的食用菌基地內,菌棒整齊排列,菌菇鮮嫩肥厚,長勢喜人。 該園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唯一以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為主的農業產業園區,2005年規劃建設,2007年投入運營,日產各類鮮菇5噸,年產值達2000萬元。 “我們注冊了‘六盤山珍’食用菌系列品牌,杏鮑菇和平菇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有機食品,并榮獲第十一屆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暨BioFach China 2017產品金獎。”閩寧現代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園技術負責人祁登榮介紹道。 產品優勢的形成,離不開來自福建的智力支持。“我們積極與福建農科院構建產學研合作創新體系,建立食用菌研究中心,開展技術引進、試驗示范、集成創新和人才培養工作,馴化出了適應彭陽縣特殊環境條件的菌種。”祁登榮表示,每年,來自福建省各科研院所的專家都會到園區開展幫扶培訓指導工作,“我們還與福建省農科院土肥所簽訂‘食用菌廢棄物循環利用和人才培養、園區共建’初期項目3個,為園區的長遠發展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 位于固原市涇源縣的集美村,也嘗到了特色產業發展的甜頭。2012年至2014年,在廈門市集美區的對口幫扶下,涇源縣六盤山鎮陸續搬遷出行不便、生活困難的5個村莊村民至此,取名為“集美村”。 “告別土坯房,擺脫吃水難,與過去相比,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談及集美村的蝶變,村民陳東京難掩笑意。 蔬菜大棚、養牛廠、蜂場……漫步在集美村,村道兩旁遍布大棚、車間,讓人感受到涌動的發展熱潮。“依托閩寧幫扶政策,我們因地制宜發展肉牛養殖、中蜂養殖、蔬菜種植等農業特色產業,拓寬村民收入渠道。”集美村黨支部書記閔富有表示,10年間,集美村的人均年收入從3000多元躍升至13900多元。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聚焦產業、就業、消費和鄉村治理與鄉村建設工作,全面助力寧夏‘兩縣一鎮’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再創閩寧協作新佳績。”廈門市農業農村局對口協作處處長張群騰表示。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