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略生態之美 感悟“廈門實踐”
2024-03-27 09:11:28?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領略生態之美 感悟“廈門實踐” 全國多地代表實地考察廈門生態保護修復及生態文明建設工作 下潭尾紅樹林公園如今已成為紅樹林生態修復的“中國樣板”。(記者 王火炎 航拍器攝) 參與實地考察的代表被五緣灣美景吸引,紛紛舉起手機拍攝。(記者 黃嶸 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袁舒琪 謝嘉迪)25日,學習運用“廈門實踐”經驗推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現場交流會在廈召開。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對廈門生態保護修復及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開展了實地考察。 人水和諧,山海相濟,既是畫卷、也是答卷。代表們先后前往筼筜故事館、五緣灣濕地公園、下潭尾紅樹林公園,一邊走、一邊看,一邊問、一邊記,近距離欣賞水清岸綠、海天一色、白鷺翩躚的生態美景,深入了解廈門“以環境優化增長、以發展提升環境”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切身感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廈門實踐”給廈門帶來的生態財富、綠色福祉。 筼筜湖: 蕩開廈門生態之變第一朵漣漪 筼筜湖是此次實地考察的重要行程之一。代表們漫步湖邊,見湖面上時而有魚群游過,時而有白鷺翱翔,俯仰皆畫境。距離岸邊不遠的湖心處,一片“蒼翠”的島嶼吸引著眾人目光——人工島上種植了秋茄、白骨壤、紅海欖等樹種,約2.6萬平方米的紅樹林。據筼筜湖保護中心工作人員介紹,今年最多的時候,約有2000多只白鷺在島上覓食、棲息,這一數量還呈上升趨勢。 然而,在20世紀70年代初,眾人眼前這片高顏值生態畫卷,卻是一灘污水橫流、魚蝦絕跡的“臭水湖”。筼筜湖的蝶變是怎么發生的?在筼筜故事館,工作人員的講解讓代表們找到了答案。 1988年3月30日,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綜合治理筼筜湖”專題會議,創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20字方針,打響筼筜湖治理大硬仗。 “當時,湖底污染物經年沉積,淤泥不清,水質難保障。”廈門市市政園林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王艷艷介紹,第一次大規模清淤,挖掘機、清淤船一齊開動,淤泥處理后筑岸,堆起了湖心島,筼筜湖不僅因此改善了水質,還大大提升了防汛能力。 號準了脈,開對了方子,廈門逐步探索出一條符合特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筼筜湖生態修復治理之路。投入不減力、治污不松勁、清淤不斷檔、美化不停步……在30多年的治理中,筼筜湖已先后開展五期綜合整治和正本清源項目,實現了從點到面、從水下到岸上、從單一治理到聯合共治的轉變。 如今,筼筜湖水質顯著改善,水體復氧能力增強,生物多樣性不斷增加,已進入精細管理、全流域治理階段,成為廈門高顏值生態花園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而隨著筼筜湖的破繭成蝶,廈門市生態修復也從河湖向海洋不斷拓展。 “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發端,筼筜湖綜合治理體現了系統治理的決心,也彰顯著久久為功的意志?!鼻鄭u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參會代表在參觀筼筜故事館后感觸頗深。他說,山海相連、城水相依、產業集聚、人口密集,面對資源環境壓力,工作千頭萬緒,該如何“破題”?筼筜湖綜合治理20字方針,厘清了思路、給出了方法,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治理之道,是以系統觀念治理生態環境的生動體現,“這或許也是廈門的生態治理改變始于筼筜湖,卻不止步于筼筜湖的重要原因。”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