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精耕第二空間 破解城市痛點
2024-04-19 09:31:20?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廈門加速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推行功能復合、立體開發的集約緊湊型發展模式,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精耕第二空間 破解城市痛點 東南網4月1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挺 通訊員 蔡玉婷)地表空間擁堵、土地資源稀缺、人口密度過高,這是很多一二線城市的通病。地下空間,被稱為城市發展的“第二空間”,是破解這些城市痛點的一劑良方。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中,都要求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推動城鎮空間內涵式集約化綠色發展,推行功能復合、立體開發的集約緊湊型發展模式,統籌地上地下空間利用。 多年來,廈門持續探索地下空間開發,已從早期點狀布局、功能單一的1.0階段,度過互聯互通、協同布局的2.0階段,開始邁入綜合性開發、多層次利用、集中成片化發展的3.0階段。在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實施改進等多個層面,廈門不斷創新,涌現出多個典型開發項目,取得良好成效,為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貢獻地下空間力量。 1.0階段—— 開啟早期探索 開發功能單一 每天傍晚,家住鎮海路附近的很多居民總愛到鴻山隧道的納涼點乘涼。這條上世紀70年代建成的全長294米的人防隧道,如今搖身一變,成了集參觀宣傳和群眾休閑納涼功能于一體的網紅打卡地和共建活動空間,深受周邊居民的歡迎與喜愛。 在改造后的鴻山隧道內漫步,頂部是蔚藍的天空涂鴉,長廊兩側布置民防科普、民防情勢等相關知識,防空洞內還有個改造后的籃球場,常有市民約上三五好友到這里打球。 事實上,對地下空間的利用,廈門很早就開始探索。 “20世紀80年代后部分防空洞陸續被開發利用。2000年后,本島興建了大量隧道和地下停車場,如鐘鼓山隧道、輪渡大型地下車庫等,2005年還建成福建省首座全地下變電站,標志著廈門進入市政基礎設施地下化行列。”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城市與建筑設計處副處長趙靜說,這段時期可以說是廈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1.0階段,較好兼顧了人民防空和城市建設需求,但多為點狀布局,且開發功能單一。隨著時代發展,城市對地下空間有了更新、更迫切的要求。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