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春風蠶豆香
2024-04-30 19:22:53? ? 來源: 集美報 責任編輯: 李霖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莫道鶯花拋白發,且將蠶豆伴青梅。”時光無聲地流淌,節令跨過谷雨大步流星走向立夏,浸潤著蠶豆清香的空氣漸漸彌漫開來,讓記憶中恬靜的鄉村生活變得豐盈而清晰起來。 蠶豆是我家鄉的傳統美食,在我國多個地方都有。為什么叫蠶豆?李時珍《食物本草》里說:“豆莢狀如老蠶,故名。”王禎的《農書》里說:“其蠶時始熟故名”,就是養蠶的時候吃的豆,其義亦通。據說蠶豆是舶來品,《太平御覽》記載,蠶豆系西漢時期出使西域的張騫引進來的,當初稱為羅漢豆、佛豆。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詩中也出現過,一次和朋友小酌后,他用樸素清麗的詩句把青蠶豆色碧味甜寫到了極致,“翠莢中排淺綠珠,甘欺崖蜜軟欺酥”,強調它比櫻梅還要好吃。 蠶豆在霜降前后下種,它的適應性很強,不擇土壤,不選地形,田邊地角、房前屋后、田埂坡地,只要有一抔土,施一把肥料,它都能茁壯成長。即便蠶豆歷經秋霜寒雪的侵摧,它依然搖曳著翠綠的身姿。當春風喚醒大地,蠶豆的枝葉就盡情舒展起來了,目光所及之處,一叢叢、一片片,郁郁蔥蔥、生機盎然,蠶豆花也在無遮無攔的枝頭上悄悄萌動,開始了一場孕育豆莢的夢。 蠶豆花盛開時,遠遠望去一串串地綴在翠綠的葉間,無論是白色的或是紫紅色的花瓣,都張著一雙黑亮的“眼睛”,春風輕輕拂過,就像一只只花蝴蝶在葉間翩翩起舞,空氣中氤氳著蠶豆花清新淡雅的香味。揚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寫了一首《蠶豆花香圖》,“蠶豆花開映女桑,方莖碧葉吐芬芳。田間野粉無人愛,不逐東風雜眾香”,詩句描繪了江南蠶豆花盛開時的一派美景以及蠶豆花不愿隨大流、不愿媚俗的品格。記得兒時伙伴們就在繁密的枝葉掩映中尋找著“蠶豆耳朵”(形如小喇叭狀的一片小小的嫩綠的葉子),它躲藏在蠶豆葉片中很難被發現,伙伴們總是樂此不疲地爭相采擷,爭做耳聰目明者。 豆花謝了,蠶豆莢就長出來了。到了立夏時節,青蠶豆就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時令美食。從地里將豐滿的豆莢摘回來,剝開后只見兩三粒小巧玲瓏、青碧如玉的蠶豆,勻稱地躺在那白色的絲絨中,仿佛還在沉睡著。這時的青蠶豆只需清炒,調料也很簡約,保持青蠶豆的原汁原味。將油燒至八分熱,把蠶豆下鍋翻炒,加少許水后燜一會兒,放入適量鹽,撒上蔥花即可起鍋盛入盤中。只見一片淡綠上面,蔥花點點,仔細端詳蠶豆面上還有微許油沫。趁熱吃才能品出好滋味,兒時我們常等不得青蠶豆端到桌上,就直接在灶邊抓起一粒剛出鍋的蠶豆,忙不迭地往嘴里送。蠶豆在口中翻了幾個跟斗后,牙齒輕輕咬碎嬌嫩的豆殼,清香微甜的豆仁便從嫩殼中擠了出來,舌頭一抿綿軟成泥,嫩、糯、香、鮮,滿滿的初夏味道,滋味綿長,讓人回味無窮。 新鮮的青蠶豆就是那么美味,難怪袁枚在《隨園食單》里說,“新蠶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隨采隨食方佳。”但世間的美好大多都很短暫,鮮蠶豆吃不幾天,就會漸漸老去。當青蠶豆起“黑線”后,清炒時就需多加些水,蓋鍋時間也要長一些。或者索性把蠶豆的內皮剝掉,青豆瓣與咸菜搭配清炒、做湯都可以,也可以與里脊肉同炒加上幾許黑木耳,清新的鄉野氣息流轉于唇齒之間久久不散。汪曾祺在《蠶豆二題》中介紹了偷吃青蠶豆的經歷,“只一掰就斷了,兩三粒翠玉般的嫩蠶豆舒適地躺在軟白的海綿里,正呼呼大睡,一擠也就出來了,直接扔入口中,清甜的汁液立刻在口中迸出,新嫩莫名。”如此說來,生的青蠶豆味道好像也是不錯的。 “青蔓牽衣細草長,高低山路斂煙光。鄰居田埂相逢語,十里春風蠶豆香。”又是一年春草綠,飄香的鮮嫩蠶豆叩動著記憶的門扉,帶著鄉村的純真和鄉愁的眷戀,點亮了我久遠的記憶,涌動的鄉愁再次陣陣襲來。 (來源:集美報)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