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井:燈號鑾井 開枝散葉
2024-04-30 19:23:52? ? 來源: 集美報 責任編輯: 李霖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陳井村位于廈門市集美區(qū)灌口鎮(zhèn)南部,馬鑾灣北岸,西鄰海滄區(qū)東孚街道貞岱村,東北連接浦林村,西北連接井城村,全村面積3平方千米,原先常住人口2500多人。 陳氏四兄弟創(chuàng)建陳井村 陳井為陳氏村落,古稱鑾井,得名于元朝時期馬鑾村岑尾社陳氏族人遷居于此。清朝時為陳井保。新中國成立初期,先后隸屬灌口區(qū)陳井鄉(xiāng)、浦林鄉(xiāng)、前場鄉(xiāng)。1956年6月隸屬灌口區(qū)灌口鄉(xiāng)。1958年10月為郊區(qū)灌口公社陳井大隊,1984年改灌口鎮(zhèn)陳井村委會。 相傳1276年2月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被元朝鐵騎攻陷,5歲的宋恭帝趙 [幺][幺]被俘虜,南宋遺臣張世杰、陸秀夫、陳文龍在福州擁立7歲的益王趙昰為帝,是為宋端宗。不久,數(shù)十萬軍民追隨宋端宗沿福建沿海南逃,宋端宗本人乘舟南下泉州。不料到了泉州城外,得知泉州市舶使蒲壽庚率眾降元,關閉城門,盡誅城內(nèi)趙氏宗室和效忠南宋的士紳。宋端宗和衛(wèi)王趙昺無法在泉州立足,只能在眾多遺臣的護送下,經(jīng)同安、廈門嵩嶼入海,漂泊到潮州才重新登陸。在這期間,同安馬巷有一位名叫陳太源的名儒,從泉州一路護送宋端宗到同安,再轉往嵩嶼,幫助這位小皇帝登船。 元朝一統(tǒng)江山后,陳太源為了避開元朝淫威,來到偏遠的馬鑾村岑尾社落戶并建造一座祠堂。同時在祠堂旁邊挖了一口井,井欄上刻“陳家井、長富貴”六字。后來,他聽聞駐扎在泉州的蒙古王公追捕抗元分子,預感父子兄弟難于團聚,便召集陳文、陳武、陳英、陳烈四個兒子在井邊商討兄弟分開異地后如何謀求生存。約定今后陳氏族人無論到什么地方,都以“陳井”為村名。不久,四個兄弟分開謀生,陳文前往海南島海口,陳武開發(fā)灌口陳井十五鄉(xiāng),陳英到了漳浦,陳烈因年幼留在父親陳太源身邊,他們所創(chuàng)建的村落都叫陳井村。 陳井村的陳氏家廟始建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此后多次修繕,最近一次重修是在1990年,家廟僅為一進,從東朝西,面寬14米,進深17米,占地面積238平方米。家廟為抬梁穿斗式磚木結構,屋頂為單條燕尾脊,硬山頂,木雕和石雕構件均保存完好。內(nèi)祀陳井村的開基祖陳武。 陳氏族人鼓勵大陸移民開發(fā)臺灣 明末清初,陳井村有許多族人參加了鄭成功軍隊,后來隨軍渡海入臺,代表人物是陳國祚,他在臺灣擔任墾殖官吏,開發(fā)并定居在鹿仔草莊(今嘉義縣鹿草鄉(xiāng)),還將王孫大使信仰帶到臺灣。 相傳王孫大使是出身于北宋官宦人家的謝圣賢,他年少時經(jīng)常攜獵犬四處游歷,后來云游到泉州府同安縣安仁里坑內(nèi)村,投宿在陳員外家中。陳員外女兒患上怪病常臥不起,謝圣賢立刻查出罪魁禍首源自安仁里鳳山腳下的卡仔湖,湖里有一田螺精汲取日月精華,幻化成人形之后,時不時作祟民間。謝圣賢于是帶上獵犬,手持寶劍跳入湖中,在獵犬的幫助下,刺殺了田螺精。謝圣賢為民除害后,跟他的獵犬一起羽化成仙。 到了明末,王孫大使信仰又與“李府清源真君”大使公信仰結合起來,人們在鳳山山坡上興建了鳳山廟,鳳山廟的香火也隨著陳井族人在臺灣的開發(fā),散播到寶島各地。 鄭成功、鄭經(jīng)父子的重要謀士陳永華祖籍也在陳井村。陳永華的父親陳鼎在明末和鄭成功治理同安期間擔任同安教諭,宣導程朱理學。 順治五年(1648)秋,清兵攻陷同安縣城后大肆燒殺劫掠,陳鼎含恨自縊身亡,時為秀才的陳永華不顧清兵屠城的危險,假扮收尸的僧人進城,將父親的遺體背出城外安葬,然后乘船渡海至廈門島投奔鄭成功。 1656年,陳永華被授予咨議參軍職務,他積極襄助鄭成功北伐長江。鄭氏北伐失利后,他協(xié)助鄭成功收復臺灣,幫助鄭成功在臺灣建立行政制度。鄭成功病逝后,鄭經(jīng)繼任延平郡王,任命陳永華為東寧總制使,掌握治理臺灣的大權。鄭經(jīng)采納陳永華的建議,在臺灣建造孔廟、興辦學校,加強臺灣同胞的文化和教育,確立和鞏固以理學為主的儒家思想文化的官方地位,為以后清代臺灣的鄉(xiāng)間社學、義學及民學興盛奠定了基礎。 陳永華鼓勵大陸移民開發(fā)臺灣,傳播閩南先進的農(nóng)耕技術。他教民燒瓦制瓷,輔導百姓植蔗制糖,使同安傳統(tǒng)的曬鹽、制糖、燒瓷等技術在臺灣迅速傳播開來。在陳永華主政下,鄭氏政權實行屯墾,發(fā)展生產(chǎn),寓兵于農(nóng),擴大耕種面積,同時注重海上貿(mào)易,使臺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帶有商品經(jīng)濟的性質,奠定了臺灣開放經(jīng)濟的基礎。 1681年,陳永華病逝于臺灣,臺灣人民感念他的功德,將他的臺南故邸改建成“永華宮”,專門祭祀陳永華迎奉來臺的廣澤尊王,同時配祀陳永華的神像。陳永華當年擔任咨議參軍的時候,親自招募移民在臺南六甲一帶墾荒,每年收獲數(shù)千石糧食,陳永華將其中很大比例的收成用來資助貧困者。陳永華辭世后,這片屯墾之地被命名為“參軍莊”。 1683年,臺灣鄭氏政權歸降清朝后,其子陳夢緯、陳夢球將他和夫人洪氏一起遷葬同安縣下店墟(今后溪鎮(zhèn)后溪村下店社)。陳永華之子陳夢球繼承父親遺志,組織同安鄉(xiāng)親,特別是鑾井陳氏族人赴臺開發(fā)寶島,建設新的家園。 定光堂陳氏家廟留存歷史記憶 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繁衍、墾殖,鑾井陳井族人主要散播在臺灣嘉義、彰化、云林和新北市三重區(qū),共有六萬多人。他們飲水思源,紛紛前來大陸集美區(qū)陳井村定光堂拜謁神明。 陳井定光堂為二進布局,內(nèi)有一個天井,從東北朝西南,面寬18米,進深21米,占地面積378平方米。抬梁穿斗混合式磚木結構,雙翹脊硬山頂。正殿奉祀保生大帝、天后媽祖、大使公等民間神祇。清代道光、光緒年間曾修繕過,最新一次重修是在1987年。 近年來,廈門市將馬鑾灣新城開發(fā)建設作為跨島發(fā)展的重大舉措,在這一波大規(guī)模拆建過程中,陳井村及周邊的西濱村和蔡林、浦邊、潮瑤等自然村均納入開發(fā)區(qū)范圍。2022年6月30日,陳井村完成了整村拆除,現(xiàn)只留下定光堂、陳氏家廟、陳井戲臺和一座名為“紅樓”的洋樓,以及兩三棵古榕。難以想象,將來這幾幢古建筑如何在高樓大廈的現(xiàn)代化街區(qū)的夾縫中綻放它的風采。 曾經(jīng)的海景鄉(xiāng)村,如今只是記憶。 (來源:集美報)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