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珍稀植物廈門“方舟”
2024-05-27 09:14:25?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60多年間引種栽培保育植物超9000種 擁有全國首個國家三角梅種質資源庫 建立全國首個國家棕櫚植物保育中心 探秘珍稀植物廈門“方舟” 廈門市園林植物園多措并舉,不斷豐富廈門的生物多樣性 植物園豐富的植物吸引游人前來。(記者 張江毅 攝) 游客在熱帶雨林區游玩。(記者 張江毅 攝) 擴繁菊花蘆薈 過去 20多年前,整個廈門菊花蘆薈只有一株“獨苗”養在溫室里。 現在 菊花蘆薈已成為公園地被、花園造景等優良可選植物。 保育筆筒樹 過去 1982年廈大后山發現的筆筒樹,引發植物學界的轟動。 現在 已研究培育出10000株筆筒樹幼苗,并將繁殖方法申報國家專利。 廈門日報訊(記者 趙張昀 徐景明 實習生 顏哲浩)眼前的這個3米多長的生態缸,讓觀賞者陷入“知識盲區”:一段樹根橫臥其中,十幾種只有熱帶雨林中才能見到的植物,如苔蘚、積水鳳梨、蘭科植物、蕨類、天南星科植物等點綴其中。游客邱先生在缸邊站了十幾分鐘,用手機軟件不停掃描識別,“看了半天,只認識苔蘚,其他的都叫不出名字。這次真的是長見識。”他笑著說。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以及它們所擁有的基因和生存環境,包含三個層次: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廈門市園林植物園正在舉辦的“宸游微境·俯仰物華”生態微景觀展,充分展現著生物多樣性的鮮明特點。 其實,將視角放大,這座占地面積4.93平方公里的植物園,何嘗不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缸——60多年間,這座植物園已引種栽培保育植物超過9000種,積極發揮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基地優勢,不斷豐富植物物種基因庫、提升植物種類的多樣性,使廈門具備更強大、更有韌性的生態鏈。 一座大觀園 從野草荒蕪到花草繁茂 超9000種植物落戶于此 此次“宸游微境·俯仰物華”生態微景觀展,通過創造小型場景來模擬真實世界,分為水草造景、水陸造景、雨林造景等。但是,這類造景不是常人所想的“隨便搭配點植物塞進去”即可,其技術“含金量”十足。 “以雨林缸為例,里面種植了種類繁多的陸生植物和附生植物,它們原生大都生長在一些東南亞國家雨林中,是一種對真實場景的模擬,”策展人“大熊”說,“也就是說,我們要使用控制光照、溫度等精細技術,模擬熱帶雨林的環境,這些植物才能展現出勃勃生機。” 在百花廳北側的奇趣植物區,同樣以微縮生態缸手法,見微知著地展現“肉食者”植物的生態系統:缸里的瓶子草、茅膏菜、捕蟲堇、豬籠草等食蟲植物,會粘住并“吃”掉空氣里的小飛蟲,展現生態系統平衡。 生態缸,更直觀地展示廈門市園林植物園在推進生物多樣性工作中積累的深厚功底。 “廈門市園林植物園不僅是一座國家5A級旅游景區,更是一個對全國有著重要意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機構。”市園林植物園副主任蔡邦平博士說,截至目前,植物園已從世界各地引種栽培保育植物9000多種(含種以下分類單位)。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224種;國際瀕危野生動植物種(CITES)附錄Ⅰ附錄Ⅱ收錄物種約300種。 如此繁多的植物種類,讓這里成為“大觀園”——回首1960年始建園時,植物園所在的萬石山基本屬于亂石密布、野草荒蕪。如今,多肉植物區、雨林世界、閩臺植物區等16個植物專類園花草繁茂,各有千秋。 在風景特色之余,這些專類園區也通過栽培繁育不同品種的植物,承擔著保存、豐富生物多樣性的責任。如棕櫚植物、多肉植物、三角梅、山櫻花、秋海棠、鳳梨科植物、姜目植物等,都是植物園目前主要保存的植物類群,也是重點研究對象。 一座物種園 引種馴化菊花蘆薈 為城市園林綠化添彩 翻看過往公開報道,2010年,市園林植物園的植物種類為6000種,近些年,植物種類實現持續快速增長。今年以來,植物園再增植物超過200種,明年,全園植物種類或將破萬。 那么,如此多的新增植物,是不是像生態缸里那樣或“溫室花朵”般,必須在植物園的特定環境下才能生存? “2020年后,我們每年引種800-1000種植物。”植物園園林科研科引種馴化研究室陳伯毅博士說,有一部分的確不適合在廈門的環境生存,但大部分經過引種馴化,可以落地生根。 比如,在植物園多肉植物區大門口,每年春節假期前后,都有一串串“紅鞭炮”擔當“迎客花”,在滿地綠色的高大仙人掌科植物中,顯得熱情和耀眼——它們是原產于非洲的菊花蘆薈,在20多年前,整個廈門還只有一株“獨苗”養在溫室里。 “菊花蘆薈不僅有著醒目靚麗的外觀,還具備超強耐旱能力,能夠助力防治土壤裸露與水土流失。”植物園園容管理科科長李兆文提到,2004年前后,在植物園歷任領導的支持下,在多肉植物專家、高級工程師王成聰,高級工程師張淑娟及李兆文等人的接續努力和傳承下,經反復測試,克服各種困難,菊花蘆薈從單株發展到了成千上萬,如今科研成果逐步得到轉化推廣,成為公園地被、花園造景等優良可選植物。 類似菊花蘆薈這樣從稀有到量產、走出市園林植物園走向社會,實現較好生態綠化經濟效益的植物還有很多,不過,幾乎每一種都需要耗費大量心血。 植物園園林科研科引種馴化班班長呂燕玲說,對于新引種植物的處理,是一個漫長、需要耐性的“持久戰”。“枝條拿去扦插,種子拿去播種,苗要拿去上盆,還要做‘身份證’,并進行編號、掛牌。”她說,在馴化栽培階段,要完整進行物候記錄,包含萌芽期、展葉期、開花期、結果期,果熟期等——草本植物一般記錄2到3年,直到完整的開花結果;木本植物一般要記錄5年甚至更長,直到出圃。 經過漫長的引種馴化過程收獲的新種子,可以說是親本種子的“植二代”,能夠克服“水土不服”,更適合在廈擴繁。 目前,廈門市園林植物園的引種主要通過三種途徑,一是與世界各地植物園進行種質資源交換,二是科研人員自行外出采集,或委托外地機構采集種子,三是購買新的原生種或品種植物。 比如,上世紀主持創建植物園的老前輩陳榕生,就曾專程赴廣州“淘”回200多種植物,為如今植物園竹類植物區打下基礎;他出差上海,買了0.5公斤伊拉克蜜棗嘗鮮,后來,棗核變成了植物園棕櫚植物區的高大伊拉克蜜棗樹。 一座保育園 培育萬株“活化石” 建立人工繁殖技術體系 在雨林世界石階邊,在迷霧中,常能看到筆筒樹等桫欏科植物,羽片層疊、青翠欲滴,如同一把把遮天蔽日的大傘。筆筒樹,被稱為“活化石”,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鮮為人知的是,如果不是市園林植物園的遷地保育,筆筒樹恐怕很難安然生存至今。 蔡邦平介紹了它的往事——1982年,在廈大后山,一棵樹干上有著鱗片狀葉痕的樹,引起了專家的注意。“那個陌生的面孔就是筆筒樹,也是中國大陸發現筆筒樹的首次記錄,引發植物學界的轟動。”他說,其后,福建、浙江多地都發現了筆筒樹的蹤跡,但由于自然環境變化,它們陸續死亡,處境堪憂。 2015年,植物園開始開展對筆筒樹的遷地保育工作,僅存的幾棵筆筒樹植株,在雨林世界安家。經過3年研究,植物園的科研人員找到了其孢子的生長特性和繁殖規律,培育出筆筒樹幼苗約10000株,并將繁殖方法申報國家專利,建立起一套成熟的人工繁殖技術體系。 那么,保育筆筒樹這類珍稀植物,是否具有現實意義?陳伯毅表示,對于一個地域而言,豐富的物種可以讓生物鏈更為強大、更有韌勁,“舉例來說,假如我們失去了某一個物種之后,如果生態系統中還有相似的物種可以替代它的功能,那么它消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便會降低。” 蔡邦平也提到,對于一個國家而言,農作物、經濟作物、藥用植物等物種多樣性,均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 當然,在引種和保存物種推進過程中,廈門的氣候條件也可謂得天獨厚——廈門屬于亞熱帶氣候,氣候表現甚至有著熱帶特征。總體而言,溫度越高,生物數量和種類越豐富。此外,廈門也具備海島氣候特征,冬天最低溫高于0℃,有利于植物的室外種植和生存。 不過,相對而言,植物園所在的萬石山,土壤條件總體比較一般:陳榕生曾回憶,1960年始建園時,山上的土壤基本是石頭風化的碎末,土層薄且貧瘠,根本不適合栽培樹木。為了改良土壤,數年間,工人們每天挑一擔糞尿上班,發酵后施肥,改良活化土壤。 “如今,植物園還有不少土地需要進行拓展,不少土壤需要改良,建設植物專類園仍有很大發展空間。”蔡邦平說,隨著生物多樣性工作的持續推進,植物園將秉承初心,將更多的植物帶進這個“諾亞方舟”,使之成為認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窗口。 記者手記 走出園區 走進市民生活 生物多樣性,離普通市民的生活并不遠。 徜徉環島路,高大的棕櫚樹矗立海邊,“椰風海韻”成為這座海濱城市的園林特色。其實,植物園建園之初,從外地帶回的植物中,就包含不少棕櫚植物,如今,棕櫚科植物保育工作是植物園的“看家本領”,擁有棕櫚植物500余種,是全國首個國家棕櫚植物保育中心,除了魚尾葵、蒲葵、油棕、大王椰子等種類豐富、極具觀賞價值的棕櫚植物,還有老人棕、董棕、瓊棕等瀕危樹種。 美麗、熱烈、堅韌的市花三角梅,也與植物園有著不解之緣。長期以來,植物園專攻三角梅研究,從小葉紫到同安紅,再到大宮粉、畫報、綠櫻、加州黃金、“中閩1號”……更適合城市綠化所需的三角梅品種不斷走出植物園,還通過控花技術加上“開關”,精準進入盛花期,為重大節慶增添喜氣。如今,植物園國家三角梅種質資源庫,已收集三角梅品種420余個,這也是全國首個國家三角梅種質資源庫。 不過,由于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生物資源過度開發利用、土地利用改變、外來物種入侵等多方面原因,全球生物多樣性正面臨諸多威脅。在發揮自身機構功能的同時,植物園更承擔起科普重任。 比如,除了此次生態微景觀展,植物園的生態多樣性主題科普活動還有很多,比如“綠野尋蹤”品牌科普活動:在春秋兩季開展“尋找林間飛羽”觀鳥活動,在暑假舉辦“夜趣自然”夜間戶外探索活動,另外還有“自然課堂”“自然筆記”等實踐活動……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因此,公眾知曉率、參與率和支持率,是生物多樣性工作開展的關鍵所在:通過這些展覽、活動,號召更多的人加入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進而形成“生物多樣性是生命,生物多樣性就是我們的生命”的社會共識,為深化拓展“廈門實踐”、爭創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提供更強社會合力。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