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的龍舌蘭“番阿蘆薈”
2024-05-28 16:46:49? ? 來源: 集美報 責任編輯: 李霖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我的故鄉(xiāng)在廈門馬鑾灣畔附近的村莊,故鄉(xiāng)龍舌蘭的身影時常縈繞我心中。龍舌蘭閩南語稱為“番阿蘆薈”、“籃投”,因它是“舶來品”,就帶有“番”字。龍舌蘭原產(chǎn)于美洲和非洲,是跟隨歸國華僑進入廈門。龍舌蘭屬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莖不分明,葉片堅挺,葉為基生呈肉質(zhì)蓮座狀,先端具有暗褐色硬尖刺,葉緣疏生刺狀小齒,一片片葉好似一把利劍直指蒼穹。 孩提時,故鄉(xiāng)的房前屋后,鄉(xiāng)間小道乃至人跡罕至的小山丘都可以見到龍舌蘭的影子。村民利用龍舌蘭葉片長滿刺,可以“嚇退”牛羊犬禽,就種植龍舌蘭圈筑起籬笆,內(nèi)可種植蔬菜瓜果,龍舌蘭起到護欄的作用;龍舌蘭的老葉片干枯了,村民用鐮刀割下當柴火燒,物盡其用。后來有一位上山下鄉(xiāng)知識青年引來了一個龍舌蘭加工廠,加工晾干后的龍舌蘭絲成為制作纖維繩的原材料。隨后故鄉(xiāng)的龍舌蘭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原來荒蕪的小山崗、雜地也種起一排排的龍舌蘭,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又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龍舌蘭在我的記憶中最深刻的是用它來制作紅纓槍的“紅纓”。當時盛行的“開門辦學”潮也波及小學,學生既要學工學農(nóng)也要學軍。學校開展的學軍活動搞得有聲有色,高年級的學生人人要擁有一把紅纓槍,紅纓槍成為學軍活動的“標配”。早上出操要扛上紅纓槍,進行隊列訓練,有英姿颯爽風范,操完后要按座位號將紅纓槍整齊排列在教室后面,成為教室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課間,同學三五成群,對班級同學的紅纓槍品頭論足,討論最多的是紅纓槍的“紅纓”。被點贊的同學神采飛揚,被差評的同學滿臉委屈不服,思索如何改造升級,好讓同學刮目相看。 因我是剛從外地轉(zhuǎn)回家鄉(xiāng)就讀,沒有紅纓槍,當同學出操扛著紅纓槍的時候,我只能呆呆站在旁邊觀看,有一種說不出的失落感,心中頗感郁悶,何日才能擁有自己的紅纓槍。第二天早上,我的同桌從家里拿來備用的紅纓槍頭(系用木板雕刻)及蘆葦作為槍桿,告訴我只缺“紅纓”了,它是用龍舌蘭葉片去掉肉質(zhì)的纖維絲染上紅色顏料制作而成的。 紅纓的制作頗有講究。先要選擇成熟的龍舌蘭葉片,用鋒利的鐮刀割下,再用小刀將葉緣兩邊的疏刺及葉片頂端的硬刺去掉;然后把龍舌蘭葉片放在平緩的石頭上,找來磚頭,搗爛葉片上的肉質(zhì),脫落葉肉,擠掉葉汁,將剩下的纖維絲捆好,放到池塘里用石塊壓住,等浸泡三天后取出,晾干,染上“紅花米”(閩南語紅色的染粉),根據(jù)需要的尺寸裁剪裝上紅纓槍,一把心儀的紅纓槍“大功告成”。我的心里樂滋滋的,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如今,紅纓槍早已定格在我的記憶深處,故鄉(xiāng)的龍舌蘭也早已淡出村民的視線。隨著城鎮(zhèn)化建設(shè)的推進,故鄉(xiāng)的龍舌蘭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間。故鄉(xiāng)的龍舌蘭雖然沒有白楊的偉岸身軀,垂柳的婀娜多姿,牡丹的傲視群芳,鳳凰花的火紅熾熱,蠟梅的獨秀清高,但龍舌蘭哪種不擇土壤貧瘠,挺拔向上,生命力強,堅韌不拔的品質(zhì),至今銘記我心。 (來源:集美報) |
相關(guān)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