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集美:以綠為筆 繪就發展新畫卷
2024-09-10 08:04:57?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以綠為筆 繪就發展新畫卷 集美區以改革為引領不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生態與產業“雙向奔赴” 廈門日報訊(記者 應潔)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黨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集美區以改革為引領不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深學篤行“廈門實踐”,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把生態優先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讓綠色之美、生態之美成為集美發展的亮麗底色。 創新運用“20字方針” 高水平推動杏林灣生態修復 前段時間,廈門一條有愛的本地新聞備受關注:入夏以來,一群白額燕鷗飛來集美棲息,在杏林灣一處工地的臨時圍堰上筑巢、產卵。為了讓小鳥們安心產卵、遛娃,施工方全面開啟“保護模式”、暫停施工,直到這群白額燕鷗全部離開才恢復開工。 不僅僅是白額燕鷗,如今,越來越多鳥類來杏林灣棲息繁衍、遷徙中轉,成為杏林灣生態全面改善的生動例證。為了保護好杏林灣這一廈門僅有的城市淡水濕地資源,集美積極深化生態文明建設“廈門實踐”,將“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的“20字方針”創新運用到杏林灣的淡水水域治理全過程之中,持續推進灣區生態修復。 截污處理、控制源頭排放,是杏林灣環境整治的關鍵。為了盡可能削減外源污染,集美區加快完成杏林灣環灣截污工程和上游匯入水系的綜合整治工程,對52處環灣排口進行截污,有效控制了直接排入杏林灣的污水量。 在流域上游,集美區全面推進排水管網“正本清源”,對全區雨污混接、錯接及管道病害進行徹底排查、改造,開展78個農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實現杏林灣流域雨污分流改造全覆蓋。此外,通過擴建集美、杏林污水處理廠,新建前場污水處理廠,基本實現流域污水全收集、全處理。 杏林灣上,幾艘白色的絞吸船緊貼水面,船體尾部牽帶的細長吸淤管,不停地“吸”進水底淤泥——眼下,杏林灣生態環境整治提升工程一期正在緊鑼密鼓施工,通過疏浚、清淤、底泥修復、鳥類棲息地構建等,達到改善杏林灣水質、豐富生物多樣性等目標。 圍繞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等要求,集美區先后實施閘口改造、生態補水、杏林灣護岸及環灣道路提升工程,加快推動杏林灣生態環境整治提升一期工程、九天湖試驗區水環境治理工程等項目,高水平推動灣區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治理。如今,杏林灣水質逐年向好,水體中總磷含量大幅下降,杏林灣也因生態環境的蛻變,獲得“第十二批省級水利風景區”稱號。 注入綠色新動能 引智創新加快轉型升級 杏林灣生態環境的蝶變,是集美區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一個縮影。當前,集美區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不斷追“新”逐“綠”,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圍繞發展綠色經濟、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集美大力布局新能源商用車、新型能源與系統、智能制造與機器人、產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應用及美食、美妝、美妙視聽、美好設計、美滿身心等“五創五美”產業,打造多個“創新發展共同體”,大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形成以科技創新為主引擎的產業發展動力機制。 今年上半年,全區高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8.6%,全區現有專精特新企業國家級33家、省級87家、市級328家,數量和質量實現大幅度躍升。截至6月,杏林灣基金聚集區基金管理規模達2333億元,集美區產業投資基金規模超768億元,投資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家,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家,精準賦能新質生產力。 廠房屋頂變身光伏發電站,園區排放的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成為企業制作干冰的原料……作為全市經濟體量最大、產業門類最豐富的工業園區之一,后溪工業組團通過重點攻關、政企協同、引智創新,扎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四年來工業總產值增長60.4%的同時,碳排放強度下降17.3% ,目前已完成國家級循環化改造驗收,華電、姚明織帶、金匯峰包裝等多家龍頭企業積極建設綠色工廠、申請能源管理體系等低碳節能認證,為低碳工業園區建設樹立了新樣板。 圍繞關鍵產業,集美區積極打造軟件園三期、新能源產業園區、金磚“專精特新”產業園等園區載體,推動產業發展智能化、低碳化、融合化,不斷塑造綠色產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生態賦能鄉村振興 農旅融合彰顯活力 潺潺溪流蜿蜒如帶,岸邊綠植錯落、水鳥飛舞,沿溪而建的生態步道吸引前來騎行、打卡的居民游客……風景優美的許溪是后溪流域的重要支流,也是集美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的試點。“小時候才能看到的魚蝦、貝類,終于又回來了!”看著許溪從生活污水、農業污水橫流的“臭水溝”變成了水清岸美的生態家園,頂許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陳遠興格外欣慰。 從流域整治入手,集美區把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與推動“三農”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壯大集體經濟、開展涉農改革、深化一二三產融合,全方位推動鄉村振興,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著力發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農業。 依偎著許溪,長達4.8公里的“溪林生態示范動線”上游串聯田李溪、東李溪,下游連接后溪到杏林灣,不僅串起了“山海相連”的“景觀帶”,更串起了鄉村生態與特色文旅、現代農業共生發展的“經濟帶”,拉動沿岸村莊生態研學、農家樂、休閑農莊、民宿等產業鏈群式發展,繪就農旅融合發展新畫卷。 堅持生態與產業“雙向奔赴”,集美區不斷開拓鄉村振興新局面。灌口鎮李林村結合“引客下鄉”活動,以田園風光為主開發鄉村文旅產業,扶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造露營基地、特色農家樂等項目。后溪鎮溪西村將原本的荒山打造成網紅景點“紫風鈴花海”,帶動村民深挖種植紫風鈴的“錢景”,做足“文旅+”文章。依托綠色生態和獨特資源,大批村居走上生態鄉村發展之路,打造出埭溪橋農家樂、古越山莊等一批鄉村游品牌,激活鄉村經濟。 為了進一步整合資源、統籌推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集美區創新成立了區屬國企——集美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圍繞優質產業聚集、推進村企聯動共贏、落實耕地保護等方面開展工作。通過市場化機制深化“農旅”融合,加快在田李溪周邊打造集休閑觀光、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奮力書寫“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集美答卷。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