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古邑 四海同“安”
2024-11-29 07:55:41? ? 來源: 東南網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海絲古邑 四海同“安” ——寫在中馬送王船入遺四周年之際 東南網11月2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邱趙胤 林澤貴 通訊員 楊心亮 鄭素描) 11月22日至27日,中馬送王船入遺四周年暨廈門市同安呂厝華藏庵第153屆送王船文化活動舉行。數萬人齊聚同安,以一場穿越時空的民俗盛典,表達對海洋的敬畏和感恩,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向往。 同安呂厝送王船這項傳承600多年的非遺民俗活動,不僅是廈門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有力見證,更凸顯同安在其中的關鍵意義。 許濙開疆二千載,朱熹過化八百年。歷史上的同安轄區曾涵蓋今天廈門市、金門縣及漳州市龍海區部分區域。或迫于生計,或為避戰爭,或做海外商貿,歷代同安先民駕船出海,以個體之渺小探索海洋之浩瀚。 古同安今廈門,歷史源遠流長。如今的廈門已成為國家綜合運輸體系重要樞紐、我國四大國際航運中心之一。數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同安人耕海耘波、馳騁海上,軍事將領、海洋學家、商賈巨富等人才輩出,鑄就了同安一枝獨秀的海洋文化,也為向海圖強的廈門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誠如著名學者楊國楨所言:“古代同安人從陸地走向海洋,成就了廈門的興起。” 向海圖強的文化傳承 精心打造的王船,宛如肩負使命的使者,在熊熊焚燒中化吉送走……11月27日,隨著王船壯麗出港“入海”,同安呂厝華藏庵第153屆送王船文化活動圓滿落幕。 送王船是閩南沿海村落尊崇“代天巡狩”的獨特文化符號,“王爺”被視為代表天帝巡察人間善惡的大神。清康熙年間《臺海使槎錄》與乾隆《海澄縣志》均有相關記載,民國《同安縣志》對“請王爺”禮俗有更詳細的記錄。 “王爺”起源之說頗多。據同安區呂厝送王船傳習中心主任呂欽稱,同安呂厝送王船儀式最早起源于明朝永樂六年(1408年)。廈門市閩南文化保護發展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陳耕、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館務會成員蔡亞約編著的《海絲送王船》一書提到,呂厝送王船儀式完備且富有特色,每一次舉辦往往都是萬人空巷,華藏庵分爐傳衍至臺灣等地。明末至清代,隨著海上貿易興起,“王爺”信仰迅速傳播至臺灣,成為臺灣最主要的民間信仰之一,隨后逐步擴展到東南亞。 歷史發其源,文化鑄其魂。一場場敬海盛典,正是廈門人民耕海基因代代傳承的生動見證,更蘊含著同安人寬廣胸懷和開放探索、經略海洋的精神,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彼時,俗語常說‘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形容早期先民橫渡臺灣海峽的艱險,稍一不慎就會發生海難。”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說,即便如此,福建先民依舊前赴后繼奔赴海洋,“在此過程中,送王船信俗逐漸轉變為一種具有巨大影響力的信仰文化,為大家走向海洋提供精神力量,極大豐富了中國古代海洋文明內涵”。 同安人向往大海,與其地形不無關系。同安多山,早期群山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與內地交往,幸好前方廣闊的海洋打開了同安對外溝通之窗,航海技能為對外交流開出了一道寬闊的大門。 船頭尖、速度快、船身穩的同安梭船,成為同安人探索海洋未知世界的利器。18世紀末,同安丙洲島附近海域舟楫密布,同安梭船從這片海域駛出,逐漸成為航行于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流商船和清軍水師的主要戰艦,并將同安先民的傳統技術、習俗信仰帶往世界。如今,同安梭船搏擊大海的時代雖然遠去,但其依然成為同安人割舍不掉的精神寄托,珍貴的造船技藝也世代傳承了下來。 宋元時期,源自同安汀溪窯的珠光青瓷,源源不斷地沿著同安西溪順流而下,過丙洲,駛出同安灣,在東洋日本和南洋各地大放異彩,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讓世界深入“品味”同安,深入了解閩南文化。 往來于廈、臺之間,逐波于南洋之上,千百年來,同安人民在沐浴海風、深耕蔚藍中創造了豐富多元、極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也把這些文化撒播到世界各地。輝煌的海上絲綢之路,千年銀城從未缺席。一代代同安人以大開放的胸懷和大進取的氣魄,搏擊于波峰浪谷間,逐漸形成具有外向性、開拓性、包容性、和平性特質的海洋文化。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