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喝水難到喝得健康 廈門供水外援百年三度升級
自建水庫水廠仍難解渴 1926年,廈門建成了第一個商辦自來水廠——赤嶺水廠(現已停產),但是這個水廠只有5000噸的供水量,日均供水僅2615噸,且水價昂貴,主要向有錢人供水。直到新中國成立,廈門全市僅有3000個水表戶。而大多數居民還是靠買水為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除了專門為集美學村供水的集美水廠外,廈門先后新建了坂頭—石兜水庫、蓮坂水廠、杏林水廠,廈門的供水狀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不過,供水設施落后,城市用水緊張的矛盾越來越突出。1971年,廈門島夏旱水荒,多個工廠停產,市民用水苦不堪言,上萬公頃農田因缺水而減產。島內許多地方的自來水管也沒水了,居民仍要靠挑水過日子。 陳伯回憶說:“上世紀70年代,自來水開戶費還挺貴的,安裝自來水還很困難,不是家家戶戶都能用。自來水用戶申請要排隊,安裝一戶自來水連申請,連管道和其他材料要花五六百元,這在那時是一大筆錢,所以一般是七八戶共用一個水表。” |
相關新聞
- 2011-10-27美媒:中國瞄準海水淡化技術 將為世界供水
- 2011-10-24河北壩上為北京供水改善生態 農民遇政策性返貧
- 2011-10-18長沙安全用水進入藍色預警 目前城市供水無憂
- 2011-10-13粵澳聯合在珠海舉行供水應急演練
- 2011-10-12廈門投40多億保護水資源 供水將實現東西互濟
- 2011-10-01獨山甲擺抗旱應急供水工程開閘通水縣城告別缺水歷史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