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電力為廈門特區跨越式發展注入強勁活力
沒有電就辦不好經濟特區 歷史,記載下了建設者真實的蹣跚的腳步,也同樣記錄下翻天覆地的巨變。 特區建設開始后,盡管廈門是福建電力重點保障區域,然而,福建的電力先天不足,“水大火小”,每年枯水期,電力供應不足就像一道無形的繩索羈絆著廈門前進的步伐。有時用電高峰期要拉下十多條饋線,部分工廠只能“停二開五”。不要說發展,就是當時擁有的經濟總量,捉襟見肘的電力也難以支撐。因此,廈門經濟特區初期的項目引進,加了個“用電用水少”的特別條款。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萬里來廈門視察,他留下了一句話:“要辦好電,沒有電就辦不好經濟特區。” 從此,廈門人牢牢記住了這句話。 1984年,廈門第一座也是閩南第一座220千伏樞紐變電站——李林變電站投入使用,廈門電網升壓到220千伏運行,廈門的供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次年,為了解決特區的備用和應急電源,廈門建設了燃氣發電廠,安裝了3臺各2.5萬千瓦的機組。 1989年6月,廈門第一條220千伏的李林變電站至半蘭山電站陸、海電纜工程投入運行,其中海底電纜部分是當時國內第一條電壓等級最高、長度最長的海底電纜。 1999年3月,廈門第一座500千伏變電站建成投產,使廈門電網最高電壓等級從220千伏躍升至500千伏,電網結構、供電能力、供電可靠性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此外,隨著永昌柴油機發電廠、嵩嶼電廠的建成以及一座座變電站的建成投用,到上世紀末,廈門基本解決了用電難的問題,全年電力敞開供應,供大于需。 2010年,隨著國家電網公司首批配電自動化試點工程落戶廈門,廈門市率先開啟了建設智能電網的大幕,廈門電網從此走上了智能電網的探索實踐之路。 而島內外一體化發展戰略的提出,更為廈門電網規模的急劇擴張插上了翅膀。2011年,廈門電網建設投資12億元,一批超前規劃、超前建設的重大電力項目,及時為提升島內、拓展島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