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電力為廈門特區跨越式發展注入強勁活力
30年來,廈門電網規模的幾何級擴張,為廈門經濟特區跨越式發展注入了強勁活力。 12月5日傍晚,國家電網廈門電業局智能電網辦公室。 一群“好事”的熱血青年正在對一項智能電網試點項目的建設方案進行激烈討論。隨著國家電網公司一系列智能電網項目在廈門的實施,五年后,廈門島內用戶供電可靠性水平將達到國際一流,有望超過目前的巴黎和臺北。 時間回到30年前,在那個連家家亮燈都困難的年代,有誰會想到在廈門經濟特區30歲生日時,充足、可靠、智能的電力,讓我們的城市變得如此愜意。 30年,電力改變了這座城市。 很難想像沒電的日子 快60歲的仲先生是土生土長的老廈門人了,說起上世紀80年代初的用電,還真讓人一下子仿佛進入了那個年代。 仲先生說,那時候,普通老百姓家中最多就一盞15瓦的電燈,燈光是昏暗昏暗的,但這一點點光明也不是時常能享受得到的,一到用電高峰期就經常出現停電的現象。那時一些富有的家庭里有的裝一兩盞日光燈,日光燈發出的那種光芒,真是讓人羨慕啊。那時每家都裝個電表是很難的事,通常是幾家合起來用一個三五安的電表,那時家庭用電量不大,合著用也足夠了。 特區建設開始后,百姓生活質量提高了不少。仲先生說,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收音機、黑白電視機在普通家庭中常能見到,日光燈也普及了,但是使用這些小家電時還常常感到電力不足。比如在晚上七八點的用電高峰期,想打開日光燈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沒有足夠的電力,日光燈的啟輝器是開不了的。 居民用電難,企業也如此。張銀源曾經是廈華電子綜合部的一名負責人,他回憶起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1984年初,他們在南華路租了一個臨時的辦公室,因為廈華的生意合作伙伴中不少是香港、臺灣地區的商人,這些臺商、港商有吹空調的習慣,他們就想要在辦公室裝上幾臺空調,但為了保障空調用電,費了不少的勁。因為當時電網供電能力太低,高功率空調一開,周圍整個片區的居民用電就受影響,為此,廈華的老板還親自去申請專門的變壓器呢。 1984年,廈華搬進了湖里工業區,成為了湖里的第一批企業。當時正是電力基礎設施大建設時期,加上又是架空線路供電,所以停電是常有的事。“每到停電時,我們就提心吊膽,因為一斷電主板被燒壞了,一損失就是上萬元,為此我們每天都得把電盯得緊緊的,那可是關乎企業生產的大事情啊!” 沒有電就辦不好經濟特區 歷史,記載下了建設者真實的蹣跚的腳步,也同樣記錄下翻天覆地的巨變。 特區建設開始后,盡管廈門是福建電力重點保障區域,然而,福建的電力先天不足,“水大火小”,每年枯水期,電力供應不足就像一道無形的繩索羈絆著廈門前進的步伐。有時用電高峰期要拉下十多條饋線,部分工廠只能“停二開五”。不要說發展,就是當時擁有的經濟總量,捉襟見肘的電力也難以支撐。因此,廈門經濟特區初期的項目引進,加了個“用電用水少”的特別條款。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萬里來廈門視察,他留下了一句話:“要辦好電,沒有電就辦不好經濟特區。” 從此,廈門人牢牢記住了這句話。 1984年,廈門第一座也是閩南第一座220千伏樞紐變電站——李林變電站投入使用,廈門電網升壓到220千伏運行,廈門的供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次年,為了解決特區的備用和應急電源,廈門建設了燃氣發電廠,安裝了3臺各2.5萬千瓦的機組。 1989年6月,廈門第一條220千伏的李林變電站至半蘭山電站陸、海電纜工程投入運行,其中海底電纜部分是當時國內第一條電壓等級最高、長度最長的海底電纜。 1999年3月,廈門第一座500千伏變電站建成投產,使廈門電網最高電壓等級從220千伏躍升至500千伏,電網結構、供電能力、供電可靠性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此外,隨著永昌柴油機發電廠、嵩嶼電廠的建成以及一座座變電站的建成投用,到上世紀末,廈門基本解決了用電難的問題,全年電力敞開供應,供大于需。 2010年,隨著國家電網公司首批配電自動化試點工程落戶廈門,廈門市率先開啟了建設智能電網的大幕,廈門電網從此走上了智能電網的探索實踐之路。 而島內外一體化發展戰略的提出,更為廈門電網規模的急劇擴張插上了翅膀。2011年,廈門電網建設投資12億元,一批超前規劃、超前建設的重大電力項目,及時為提升島內、拓展島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30年電網規模擴張74倍 激蕩的歲月,輝煌的巨變。在享用充足電力的愜意中,人們感受到一種難以置信的變化和速度。 30年間,廈門全社會用電量增加67倍,年均增速保持在兩位數。1981年全市用電量僅2.521億千瓦時,還不到現在廈門一家大型企業的用電量;2010年用電量為150.59億千瓦時,今年預計將達到169億千瓦時。 30年間,廈門電網建設改造投入100多億元,廈門電網規模擴張74倍,島內10千伏供電線路纜化率達到91.9%,城市綜合電壓合格率達99.991%,城網供電可靠率達99.975%,各項指標穩居全省第一和全國前茅。 30年間,廈門電網從“看不見”到不僅“看得見”而且“摸得著”,成為全國各城市學習的樣板。現在島內150座一級、重要開閉所的“三遙”(遙測、遙信、遙控)覆蓋率100%、2152座配電站房自動化覆蓋率100%、架空線路自動化覆蓋率100%。島內有503條10千伏供電線路裝上設備故障定位終端,故障查找時間從原來的大約2個小時下降到10分鐘左右。今天的廈門,一個以500千伏電網為主干、220千伏為環網、110千伏為輻射型網絡的堅強電網初步形成。 站在廈門經濟特區3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廣大廈門電業職工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自信。放眼未來,廈門“十二五”電網建設規劃投資78.6億元,將構建以500千伏電網為電源支撐、各級電網協調發展,具有自動化、互動化和信息化特征的堅強智能電網,將建成投產110千伏及以上變電容量833萬千伏安、輸電線路597公里,比2010年分別增長70%和46%。到2015年,廈門電網將基本建成堅強智能電網。 文/記者 劉艷 通訊員 徐福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