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年:開放是特區發展活力之源
有人曾這樣評價,美麗溫馨的花園式城市風情,很難讓人把廈門與熱氣騰騰、陽剛十足的特區相聯系。那么,廈門經濟特區之特在哪?30年的發展歷程和翻天覆地的變化告訴我們,廈門之特,特在一以貫之的開放姿態,以及兼容并包的胸懷。正是堅持不懈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讓廈門經濟特區30年的發展活力源源不斷,從一座封閉落后的海島小城走向了世界前沿,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形象窗口。 特區初創時期,廈門注重發揮僑區優勢,想方設法“以僑引臺、以僑引外、以臺引臺”,堅持引進生產型、先進型、出口創匯型企業,開拓出利用外資的良好局面。進入加快發展階段后,廈門實施科技興貿和多元化戰略,以強化外資實際到位和引進外資龍頭大項目為突破口,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積極搭建對外經貿交流合作平臺,全力辦好“9·8”投洽會,使之從地方性展會上升為國際性展會,從招商引資向雙向投資、雙向交流提升,成為廈門聯結海內外市場的重要橋梁。 通過積極推行外向型戰略,廈門經濟已經深層次地融入了世界。這個面積只有131平方公里的海島,成了全球產品重要的生產和出口基地。1981年至2010年,廈門經濟特區累計合同利用外資336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2.7%,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億噸,集裝箱吞吐量位居世界第十九、全國第七,全方位、寬領域的開放格局基本形成。 作為對內輻射的基地,廈門特區堅持把內地資源優勢與特區政策優勢有機結合,先后整合了廈門灣港口資源,推動了廈漳泉龍城市聯盟和廈漳泉大都市區建設,倡建閩粵贛13市經濟協作區,既優化本地、拓展腹地,又對接周邊,聯動發展,城市雙向輻射功能不斷增強。 廈門與臺灣自古往來密切,關系源遠流長,兩地擁有的深厚而獨特的歷史人文淵源。特區建設30年來,廈門積極在兩岸交往中扮演重要角色,推進兩岸經貿合作、交流往來向深層次發展。截至2011年9月,廈門市累計批準臺資項目3807個(含第三地轉投資),合同利用臺資105.12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77.91億美元。目前臺灣百大企業中,在廈門投資有20余家,臺灣光電企業4巨頭有3家落戶廈門。臺資企業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0%左右。兩岸往來也不斷拓展,目前廈金“小三通”航線每日共有36個航班,日運送旅客3000多人次;截至2011年9月,廈金航線共航行61230航次,運送旅客680萬人次,已成為兩岸人員往來便捷的“黃金通道”。 對外開放也讓廈門這座城市兼容并包,形成了獨特的人文風情和環境,提升著特區的吸引力。自經濟特區開始建設以來,廈門持續美化和改善城市環境,著力加強環境保護,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置身廈門,滿目蔥蘢,街景如璧,很少有人在大街上吸煙,很少聽到汽車的喇叭聲。2002年,在德國斯圖加特舉行的國際“花園城市”競賽中,廈門以E類第一名榮獲國際花園城市的稱號。 “花園”的涵義并不僅限于自然風光,更重要的是廈門這座城市自然流露的氣質。文化名人 、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曾說過,廈門之和諧最耐品,因為在這座城市,本地人和外地人,都一樣的平等和受尊重。廈門人對待“外來人口”,就像對待鄰里街坊。不管是高鼻子金頭發的,還是帶著河南四川口音的,既不點頭哈腰,也不吐唾沫扔板磚。外地人來到廈門,常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久而久之便愛上了廈門。 30年的發展,廈門特區的對外開放水平有極大提升,今后廈門將在更高起點上加大對外開放,無論是招商引資還是對外貿易,都將更注重從粗放型走向集約型、從低端走向高端、從單向吸引走向雙向融合。 |
- 2011-12-12廈門特區30周年:“漂”在廈門 就像回到家
- 2011-12-10廈門特區30周年:廈門港打造東南國際航運中心
- 2011-12-09廈門特區30周年:文明城市 廈門人的幸福之光
- 2011-12-08廈門特區30周年:從特區“升起”的省部級干部
- 2011-12-07廈門特區30周年:特區立法,法治之光照耀廈門
- 2011-12-06廈門特區30周年:保障房里的“幸福時光”
- 2011-12-05廈門特區30周年:國際賽事匯聚世界目光
- 2011-12-02廈門特區30周年:筼筜湖 臭水坑變身城市客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