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瓊枝(中)在傳藝中
比翼齊飛的蝴蝶
2010年8月,《蝴蝶之戀》在臺灣巡演。這是一次成功的巡演,每一場演出結束后,都是長達20多分鐘的謝幕。而每次潮水般掌聲退去之后,主演臺灣歌仔戲明星唐美云總要強調一段話,“今天,不管是前臺的演員,還是幕后的制作群或樂師,甚至現場看戲的觀眾,不要忘了,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共同寫下歷史的一頁。”
在歌仔戲的發展史上,《蝴蝶之戀》是一部兩岸全面合作的典范。而在這之前,不能不提《李娃傳》,這部1995年排的歌仔戲,算得上是兩岸歌仔戲合作的初次試水。
1995年,首屆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在臺灣舉行,會上,兩岸嘗試合作的歌仔戲《李娃傳》上演。16年之后,記者在廈門見到了廈門文化局的退休干部黃卿偉,當年,他在《李娃傳》里擔任執行導演。
“臺灣歌仔戲很生活化,會做活戲,會跟觀眾互動,但也太隨意。”剛開始,黃卿偉感到有點別扭,“唱腔什么太隨意了,有時候根本不按劇本來。”而臺灣演員則覺得大陸導演過于刻板,幾次排練下來,雙方終于忍不住了,最后,“大家坐下來商量,各讓了幾步,終于還是排好了戲。”
讓步,不是后退,也不是妥協,而是相互的尊重,是更好合作的開始。
《李娃傳》之后,海峽兩岸的歌仔戲開始以越來越多的方式合作,或同臺演出,或互訪演出,或學術研討交流,在交流合作中,雙方開始求同存異,根源于中華文化的歌仔戲開始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2004年,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在廈門舉行,大規模的交流成為常態;2008年,《蝴蝶之戀》正式排演,也就在這一年,廈門市歌仔戲劇團的莊海蓉和臺灣著名的歌仔戲演員唐美云開始結緣。
“本來,兩岸歌仔戲的唱腔各有不同,臺灣演員聽我們的唱腔像美聲,我們覺得臺灣演員太隨意。”莊海蓉說,“不過兩岸經常有交流,我們也都習慣了,后來在排戲中,我們倆也默契了很多,一個眼神就能領會對方的想法。”
全面的合作,全面的交流,也讓《蝴蝶之戀》獲得了全面的豐收。2009年,第十一屆中國戲劇節,摘下優秀劇目獎和優秀音樂獎,2010年,第九屆中國藝術節,又榮獲文華大獎特別獎。跨越海峽,長達兩年多的合作,得到業界認可,也得到觀眾認可,在廈門演出,爆滿!在臺灣演出,場場爆滿!
“在同一出戲里,不同的唱腔,不同的演出風格,但架構依然完整,觀眾沒有發覺,專家不覺得生硬。”莊海蓉說,“這就是兩岸歌仔戲融合的結果。”
如同蝴蝶一般,兩岸的歌仔戲交流有磕磕碰碰,也有風風雨雨,但在兩岸一起扇動的翅膀下,歌仔戲終于飛舞起來,在海峽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