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東南網首頁 新聞中心 滾動網報 直通屏山 領導留言板 新聞發布會 西岸時評 東南空間 東南網事 國內 國際 娛樂 體育 視頻 圖片
思明區 海滄區 湖里區 集美區 同安區 翔安區
鎮街視窗:
部門直通車:
鷺島消防 婦聯新聞 工會 文明湖里 文明同安 計生委 黨工委 電業局 港口管理局 物價局 海事局 旅游局 教育局
企業風采:
海翼集團 夏商集團 廈門國貿 翔業集團 翔業公益
行業頻道:
房產 汽車 建材 食品 保健 商會
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廈門頻道首頁> 時政 > 正文

三十而立展風華—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年的成功實踐

baijiapai.com?2011-12-21 15:44? ?來源:廈門網-廈門日報    我來說兩句

廈門灣港口一體化成效顯現。資料圖片

30年,廈門經濟特區建設取得豐碩成果。 (本報記者陳立新 攝)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 3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廈門經濟特區始終遵循科學發展的理念,積極探索科學發展的道路,以成功實踐和輝煌成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鮮活范例,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一個精彩縮影和典型示范。

滄海桑田,春華秋實。誕生于改革開放大潮的廈門經濟特區建設已走過30年歷程。三十而立展風華,特區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廈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已經成為境外資本投資的重要集聚地和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成為海峽西岸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和先進制造業的重要生產研發基地,成為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和國際友好交往的重要區域,正朝著建設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旅游城市和海峽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宏大目標闊步邁進,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走在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前沿。

廈門經濟特區的建設和發展,始終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鄧小平同志于1984年2月視察廈門經濟特區,親筆寫下“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的光輝題詞,給特區人民以莫大的鼓舞和鞭策;江 澤民同志于1991年12月親臨出席廈門特區建設10周年慶祝大會,并多次來廈視察,特別指出:“廈門優勢、特色應該體現在與臺灣的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上,這個作用別的特區不能代替,這個作用隨著歷史前進會越來越顯示出來”;胡錦濤總書記于2006年和2010年兩次來廈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對臺工作“三個凡是有利于”的重要闡述,這一重要精神寫進了黨的十七大報告,充分體現了廈門在全國對臺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獨特作用。2010年6月,國務院批準廈門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市,廈門的建設發展站在了一個新的更高起點上,迎來了科學發展新跨越的新階段。

科學發展  跨越前行

30年來,廈門著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城市綜合競爭力進入全國大中城市前列。

城市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指標實現快速增長。30年來,廈門著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城市綜合競爭力進入全國大中城市前列。一是經濟總量迅速壯大。特區建設30年間,全市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7.4%、23.0%和21.5%,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二是經濟效益同步增長。2010年廈門以占全省9.6%的常住人口和1.3%的土地,創造出占全省14.0%的生產總值、25.6%的財政收入和52.4%的外貿進出口總額,全市財政總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5.5%,分別比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高4.6和11.2個百分點。三是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2010年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9253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0033元,30年間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5.2%和13.4%。

三次產業結構持續調整優化,工業支撐作用和現代服務業帶動作用日益增強。30年來,廈門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三次產業在更高層次上協調發展,三次產業比例由1981年的26.5:51.6:21.9調整為2010年的1.1∶49.7∶49.2。一是工業對經濟的支撐作用穩定持續。30年間工業經濟一直是特區的主導產業,2010年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比1981年增長254.71倍,對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60%。二是現代服務業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日漸增強。2010年全市實現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49.2%,30年間年均增長率17.7%。航運物流、旅游會展、金融商務、軟件與信息服務等產業迅速發展,廈門作為海峽西岸最具競爭力和帶動力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初步形成。三是傳統農業向都市型現代農業加快轉變。堅持“兩頭在外、中間在廈”的發展戰略,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不斷提升,2010年全市農業龍頭企業中有5家產值超10億元。

城市創新體系建設扎實推進,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30年來,廈門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構建區域創新體系,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一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成效顯著。2010年全市擁有火炬高新區“一區多園”等科技產業承載平臺和約占全省一半的高新技術企業,產值約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36%,成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二是區域創新體系構建扎實推進。建成一批在業內影響力較大的國家級公共技術平臺。三是創新創業環境不斷優化。培育創新意識,加強政策扶持和宏觀指導,組織實施企業管理創新示范工程,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引進、激勵、服務機制,初步建成海西人才創業港。

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日益完善,海峽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地位更加凸顯。30年來,廈門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標準管理、高效能管理,致力打造具有較強輻射帶動功能的區域性重要中心城市。一是城市發展布局不斷優化。島內著力“退二進三”,島外著力“強二進三”。二是基礎設施建設總體適度超前。30年間全市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270.05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32.2%。三是城鄉統籌發展水平穩步提高。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和小城鎮改革發展試點有序開展,創造性地實施“金包銀”工程,被譽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益探索”。四是中心城市集聚輻射功能不斷增強。廈門灣港口一體化成效顯現;空港連續十多年躋身國內前五大口岸機場;開通福廈動車組,廈深、龍廈鐵路建設順利推進,初步形成東南鐵路綜合樞紐;全面融入海峽西岸高速公路網,進出島已有“四橋一隧一堤”6條跨海通道,初步形成東南公路主樞紐城市;建成全國首個基于TD的3G無線城市,成為國家金卡工程試點城市、電子商務試點城市和“三網融合”試點城市,初步形成東南重要信息樞紐。

改革開放  敢為人先

30年來,廈門發揮敢闖敢試的特區精神,率先在眾多領域進行改革探索,先行先試許多具有超前性的改革舉措。

堅持解放思想、敢闖敢試,充分發揮改革開放試驗田的示范作用。30年來,廈門發揮敢闖敢試的特區精神,率先在眾多領域進行改革探索,先行先試許多具有超前性的改革舉措:在全國率先利用外資修建機場,組建首家地方航空公司,成立首家中外合資銀行;以發行債券方式建成國內首座跨海懸索大橋;在全國率先取消專業化行政管理機構;率先進行政企分開和企業利改稅試點;率先開放市場,取消計劃供應;率先開辟與國際市場對接的生產資料市場、產權市場、人力資源市場、科技市場;率先推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土地房產兩證合一;率先實行土地有償轉讓和商業用地、政府采購、醫藥采購等公開招投標制度;率先在選人用人上實行公示制、票決制、競爭上崗、試用期制等等。這些先行探索,為全國改革開放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堅持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各領域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30年來,廈門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全面推進各項改革。一是深化經濟領域改革,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以市場為取向,建立起開放、競爭的商品流通體系和完善的生產要素市場體系;推進財政體制改革,完善市對區的財政管理體制;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實現了投資主體和投資方式多元化,一批本地企業成功上市;完成了國有企業改制和國有資產重組優化,實現了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二是深化社會領域改革,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革試點穩步推進,公辦學校辦學體制改革和招生考試制度改革不斷深入;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有序開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和優質醫療資源統籌配置扎實推進,城鄉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文化體制改革成效顯著,廈門廣電系統成為全國全省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三是深化行政領域改革,穩步推進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改革不斷深化,建立了全市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及其監督體系;先后進行四次政府機構改革和兩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電子政務建設務實推進,政府職能加快轉變,位居2011年中國服務型政府十佳城市之首。

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30年來,廈門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形成經濟特區、臺商投資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

突出對臺 走在前沿

30年來,廈門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有利時機,不斷拓展廈臺經貿合作,并取得顯著成效。  產業對接全面推進,廈門作為兩岸經貿合作的緊密區域已成現實。30年來,廈門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有利時機,不斷拓展廈臺經貿合作,并取得顯著成效。一是成為臺商投資大陸的重要基地。先后獲準設立海滄、杏林、集美臺商投資區,成為臺商投資的重要聚集區。至2010年底,全市累計批準臺商投資企業3112個,合同利用臺資49.80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32.58億美元,臺資企業工業產值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0%,同時,廈門國貿、廈門航空等一批企業率先赴臺投資。二是成為對臺經貿的重要口岸。2010年全市對臺貿易總值63.78億美元,約占全國對臺貿易總額的1/25,擁有大陸唯一的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臺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三是成為兩岸現代服務業先行合作的重要區域。臺灣國泰人壽、統一證券、富邦金控等一批金融機構先后來廈投資,大陸最大的臺資合作醫院廈門長庚醫院、大陸首家臺資旅行社廈門燦星國際旅行社相繼開業。2010年國務院批準廈門建設全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廈臺服務業合作深入拓展。

客貨運輸快速增長,廈門作為兩岸直接往來的“黃金通道”已成首選。30年來,廈門率先試行推動兩岸直接往來的便利化措施,已成為兩岸直接往來的重要通道。一是廈金“小三通”持續擴大。廈金開通“小三通”以來,已累計運送旅客600多萬人次,現每日運送旅客3000多人次,成為兩岸人員往來最便捷的通道。二是廈臺“大三通”迅速拓展。廈門是率先實現兩岸“大三通”的大陸口岸,在1997年就率先與高雄開通試點直航,累計集裝箱吞吐量占大陸對臺試點直航的70%。2008年廈門成為首批兩岸包機直航點、海上直航口岸和通郵封發局,率先開通廈門至臺中和基隆定期班輪等兩岸航線,建立了廈門—金門各類郵件總包直封關系。三是海峽旅游打響品牌。廈門先后成為大陸居民赴臺旅游首批口岸城市、兩岸雙向旅游中轉地和大陸居民赴臺個人游首批試點城市,率先試點開展在廈暫住人員赴金門旅游,已有40多萬人次經廈門口岸赴臺旅游。

互動平臺持續拓展,廈門作為兩岸交流交往的重要基地作用突出。30年來,廈門充分發揮獨特的對臺工作優勢,不斷拓展兩岸交流交往的渠道和規模。一是海峽論壇等重大涉臺盛會越辦越好。成功舉辦三屆海峽論壇,成為兩岸民間交流交往重大盛會和大陸發布兩岸交流交往重大政策的重要平臺。連續舉辦十五屆對臺出口商品交易會,規模和影響力與日俱增。二是文化等領域交流深入推進。廈臺文化、科技、教育、新聞出版、廣播影視、醫療衛生、體育、宗教、民俗等領域交流日益頻繁,定期舉辦兩岸文博會、保生慈濟文化節等重要涉臺交流活動,并設立了國家級對臺文化、科技、體育、新聞出版、農業和會計交流合作基地,廈門衛視、閩南之聲廣播在臺落地播出。三是各階層人員往來逐步拓展。中共廈門市委與中國國民黨臺中市黨部首開兩岸基層政黨交流先河,并率先開展兩岸區級黨際交流,廈門市政府與臺灣中部四縣市率先實現互訪,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協率先與臺中市議會實現互訪。

“五緣”優勢充分發揮,廈門作為兩岸同胞融合的溫馨家園已成趨勢。30年來,廈門不斷優化臺商臺胞在廈投資、工作、生活環境,努力建設兩岸同胞融合示范區。一是臺胞權益保障機制更加健全。建立健全涉臺法規規章,把對臺胞權益保障范圍從投資行為擴展到創業、就學、就業、居民待遇和參政議政等方面。率先實行臺胞“落地辦證”和“落地簽注”政策,率先將臺胞納入市勞動模范等評選范圍,率先推出事業單位管理崗位聘任臺灣人才等。二是兩岸民眾情感融合日益增強。以中華民族傳統節慶和閩南文化為紐帶,發揮廈臺民間信仰和民風習俗相同的優勢,定期舉辦海峽兩岸元宵民俗文化節、中秋博餅王中王大賽、廈金同放焰火等各類民俗文化活動,增進兩岸民眾交流和情感融合。三是廈金協作水平持續提升。在全省率先設立臺胞救助點,開通廈金航線生命救助綠色通道,建立廈臺海上救援協作機制。承擔涉臺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民生優先 和諧幸福

30年來,廈門持續加強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著力推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30年來,廈門持續加強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不斷提升。一是“廈門藍本”社會保障性住房模式享譽全國。二是“充分就業城市”建設取得實效,已成為全國統籌城鄉就業試點城市。三是“全民社保城市”政策框架已經成型,實現了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全覆蓋。四是教育事業逐步均衡發展。在全省率先實現“雙高普九”,在全國率先對城鄉貧困家庭學生免收學雜費、課本費、簿籍費、住宿費并補助生活費,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公辦教育學校就學比率達69%,獲評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地區。五是醫療衛生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城鄉全覆蓋,初步形成輻射海西的醫療服務中心。2010年全市居民期望壽命達78.91歲,人口主要健康指標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著力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30年來,廈門本著發展與保護并重,經濟與環境雙贏的理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一是節能減排工作成效顯著。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法規體系和運行機制日益健全,成為國家低碳城市試點。二是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領先。始終注重環境保護,認真實施“藍天、碧水、綠色、寧靜、潔凈”工程,被授予東亞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杰出成就獎;加強市政設施建設,實施生態風景林、綠色通道、山體公園等專項建設,先后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聯合國人居獎等榮譽稱號。

著力實施文化強市戰略,不斷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30年來,廈門十分重視文化建設在特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政治及社會建設協調發展。一是市民文明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持續提升。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突出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實施文化精品工程取得突破,先后有5件作品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有2件作品獲得梅花獎;成功舉辦一系列具有全國性乃至國際性影響的重大文體賽事,群眾性文體活動蓬勃開展;大力弘揚閩南文化,獲批國家閩南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南音、歌仔戲等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三是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形成了動漫網游、傳媒、藝術與古玩、印刷發行、文化會展、演藝娛樂等六大優勢文化產業,2010年全市文化及相關產業實現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7.77%,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著力推進“平安廈門”建設,營造特區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30年來,廈門持續推進平安創建活動,居民治安滿意率達95%以上,社會治安環境綜合測評連續多年居于全省首位。一是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在全國率先構建起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位一體的“大調解”工作體系,調處成功率達95%以上。構建人防、物防、技防相配套的治安防控體系,社區監控覆蓋率達99%。大力開展基層創安活動。二是公共安全體系日趨完善。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制。三是民主法治建設扎實推進。開通968123市長專線暨“網上信訪”,不斷拓展人民群眾反映情況和表達訴求的渠道和方式;加強法制宣傳和法律保障,不斷增強全民法制觀念。重視政法隊伍建設,提高整體素質和執法水平,涌現出一批全國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四是社區管理服務不斷創新。加強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務,建立起150個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站,基本實現社區矯正解教對象無重新犯罪。積極開展社區社會工作試點,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持續增強,初步形成“十分鐘社區服務圈”,成功打造“愛心超市”等社區服務品牌;加強信息網絡管理,全市網絡安全管理連續五年綜合考評位居全省前列。

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0年的艱辛探索,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又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提供了深刻的啟示。站在新的起點上,唯有堅持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不斷創新理念,拓展思路,勇于探索,善于創新,才能再創特區建設新輝煌,開辟特區發展新境界;唯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才能不斷提高科學發展水平,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唯有堅持改革開放,統籌好對內對外開放,以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才能不斷增創新優勢,為特區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唯有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加強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才能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更好地把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設美好家園上來;唯有堅持黨的領導,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才能為廈門經濟特區各項事業發展繼續提供強有力的政治和組織保證。

總結過去,開創未來。邁向新的征程,廈門經濟特區要充分認識和自覺履行肩負的重要使命,進一步增強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大力打造創新廈門、宜居廈門、平安廈門、文明廈門、幸福廈門,奮力推進科學發展新跨越,盡力發揮廈門經濟特區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和兩岸交流合作中的排頭兵作用,努力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王坤明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
頻道點擊排行
網站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