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建設“僑”立奇功 廈門特區僑務工作三十年回眸
【核心提示】 1981年10月15日,湖里一聲開山炮宣告廈門經濟特區建設拉開了序幕。30年風雨兼程,30年披荊斬棘,30年高歌奮進。廈門,從一個偏遠的前沿小城,變成了一座海內外聞名的現代化海港風景旅游城市。當歡慶廈門特區建設三十周年的鑼鼓敲響,我們不能忘記一個大寫的字——“僑”! 特區建設,“僑”立奇功;特區建設,僑是開路先鋒和獨特優勢;特區建設,飽含著海外鄉親所寄予的深情厚望和積極參與,凝聚著歸僑僑眷、港澳眷屬以及廣大僑務工作者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艱辛。廣大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和歸僑僑眷為廈門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僑務工作在推進廈門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煥發了勃勃生機,發揮了重要而獨特的作用。
??? 2005年5月21日-23日,第三屆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500多名代表來廈進行海峽西岸行參觀活動
1986年香港集美校友會夏令營來集美參觀、學習。
廈門市僑辦、市僑聯聯合舉辦2010年廈門市歸僑僑眷就業專場招聘會。
2009海外華商中國投資推介會高端電視訪談
落實僑房政策專用安置房小區——僑福城二期西側項目。 文/洪濤 圖/市僑辦提供 ??? 以僑引資 商涌鷺島 ?? 廈門,祖國東南沿海的璀璨明珠,我國著名的僑鄉。自元末明初以來,廈門地區就不斷有人漂洋過海移居東南亞等地。據調查,廈門市海外華僑華人達35萬人,港澳同胞5萬人,歸僑僑眷16.8萬人、港澳眷屬1.8萬人,廣泛分布于世界78個國家和地區。他們歷來就有“愛拼會贏”的秉性和愛國、愛鄉的傳統。被毛澤東同志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先生就誕生在廈門。 毋庸諱言,在那十年動亂期間,廣大海外鄉親和歸僑僑眷受到了極不公正的對待,但是,他們對祖國母親的赤子之心從未動搖過。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在神州大地蕩漾,當美麗的廈門向海內外敞開她寬闊的胸脯,廣大海外僑胞、港澳同胞奔走相告,欣喜萬分,紛至沓來,探親、觀光、考察、投資……而廈門人則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喜迎海外鄉親的光臨。 人們談到特區建設,總要提起一位“敢吃螃蟹”的人——新加坡華商陳應登。1982年12月,他第一個踏上廈門島,在湖里獨資創辦了印華地磚廠,被稱為“外商投資廈門第一人”。不到一年,廈門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廈門華僑電子企業公司成立;新加坡知名人士、陳嘉庚侄子陳共存創辦了廈門首家“三來一補”企業——集美制衣廠;而出生于廈門的曾琦則是改革開放后第一個到廈門投資辦廠的香港商人。 久居廈門的人,都知道特區有一句耳熟能詳的關鍵詞,叫做“以僑引僑,以僑引臺,以僑引外”。這句口號在特區三十年建設中,確實起到了“滾雪球”的連動效應。 說到“三引”,我們不能不提到一位長期熱心廈門特區建設的可敬老人——現年81歲的港商陳金烈先生。1983年,廈門特區開始基礎建設,引進外資成當務之急。陳金烈力勸港商柯俊文先生來廈投資辦廠,終于促成了“廈華”的誕生。1993年,陳金烈又倡導成立“香港廈門聯誼總會”并出任第一任理事長。九十年代初,菲華知名人士黃明頂入資廈門,先后成立光華房地產開發廈門有限公司、光華新型建材廈門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投資建設光華大廈等項目。在陳金烈等許許多多熱心人的帶動下,大批港商、僑商、外商紛至沓來,形成了一波又一波投資廈門特區的熱潮。 誠然,數字是枯燥的,然而有時它卻能演奏出美妙的樂章。請看:截至1998年,全市累計利用外資項目4493項,投資總額178.38億美元,其中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的投資項目2742項,投資總額123.8億美元,分別占總數的61%、69.4%。1998年到2007年12月,全市華僑華人及港澳地區投資創辦企業累計增加到4036項,合同利用外資額達156.16億美元,僑資企業仍占全市外資企業的51%。 不僅如此,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在特區建設中還創造了諸多“第一”:除了印華地磚廠、集美制衣廠以外,還有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廈門國際銀行,第一家獲準在廈門特區設立的外資金融機構——新加坡大華銀行廈門分行,第一家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廈門鷺江賓館,第一家以旅游運輸業為主的外商合資企業——廈門民誼有限公司,第一家開通香港與廈門海上運輸業的“集美號”、“鼓浪嶼號”輪船,第一家雙語教學國際學校——岷廈國際學校……這諸多的“第一”,無疑是海外華商和港澳同胞情傾廈門、熱心投資特區的真實寫照。 ?? 熱心僑務 情暖僑心 今天,我們在盛贊外商潮涌廈門、特區建設迅猛發展的時候,我們在回眸特區僑務工作三十年輝煌的時候,絕不能忘記特區初創時期僑務工作的領頭人顏西岳、莊云潮等老前輩,絕不能忘記我市一代代僑務工作者為此付出的汗水和艱辛。是他們,把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化為一個個具體可感的行動;是他們,用自己如火的熱情,把黨的溫暖送到海外鄉親和歸僑僑眷的心坎上。特區建設三十年,是我市僑務工作最為活躍、充滿活力、成績最輝煌燦爛的時期。 新加坡歸僑、原市僑辦主任林華明牢記鄧穎超大姐 “華僑工作很重要”的教誨,全身心投入到僑務工作中,認真落實各項僑務政策,清理糾正了文化大革命中的涉僑冤假錯案和歷史老案,妥善處理了上個世紀60年代被精簡歸僑僑眷問題,撥亂反正,依法護僑,深受僑界擁戴。 近些年來,市僑辦堅持依法護僑,熱心為華商排憂解難。前幾年,印尼某華商因與內陸省份一家企業訂購機械設備引起糾紛,市僑辦依法辦事,以理力爭,親自幫助解決,為企業挽回了經濟損失。因為成績卓越,近年來,市僑辦被評為“全國僑務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僑務信訪工作先進單位”,落實辦被國僑辦、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聯合表彰為全國僑辦系統先進集體;市僑辦機關干部受國家、省、市表彰的達40多人次,享受省、市級勞模待遇4人。 正是因為有了這一代代熱愛華僑僑眷的新老僑務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三十年來,我市僑務工作才風生水起、有聲有色,正因為他們熱心當“紅娘”,積極為前來投資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牽線搭橋,聯系合作單位,介紹投資環境和投資項目,全方位提供咨詢服務,并及時反映華僑的意見和訴求,為吸收僑資創造良好的環境,我市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港澳同胞才如此鐘情于他們的家鄉,廈門特區建設也才擁有了源源不斷的資金、人才、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僅1990年至1995年五年間,由市僑務部門牽線引進的合同項目就有389項,投資額24.5億美元,利用外資20.8億美元。同時,市僑務部門還積極開展技術引進和智力引進工作,引進了大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目前在廈門創業、工作的留學人員近3000人,創辦了300多家企業。 每年“九·八”投洽會等大型經貿活動,市僑辦與有關部門聯辦“廈門投資環境說明會”、“海外華商與中國經濟發展懇談會”和“海外華商館”等,積極配合經貿部門開展招商引資活動。由市僑辦承辦的“海外華商中國投資峰會”自2007年以來已成功舉辦五屆,受到了“投洽會”與會客商的熱烈歡迎和廣泛關注。 市僑辦還先后成立了“華僑經濟咨詢服務公司”和 “僑資企業聯絡中心”,為華僑華人來廈投資提供中介咨詢服務,受理僑資企業及投資者投訴,維護其合法權益。 自1996年以來,廈門市政府相繼8批共授予206位榮譽市民,其中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占了近七成。市僑辦為榮譽市民提供全面周全的服務,方便他們在廈的工作和生活,幫助他們協調糾紛,排憂解難。 ?? 依法護僑 盡職盡力 特區建設30年來,廈門市積極推動僑務法制建設和僑務法規的貫徹實施,將之作為凝聚僑心、發揮僑力、吸引僑資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在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僑房政策、做好涉僑信訪、處理涉僑案件、關心幫助貧難僑生產生活、鼓勵留學人員來廈創業、積極推動華僑農場的改革和發展等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受到了廣大海外僑胞、港澳同胞和歸僑僑眷的贊揚。 僑房,是海外僑胞在家鄉的“根”,是華僑聯系祖國的紐帶、寄托懷鄉思親的重要載體。黨和政府及僑務部門,真切理解華僑的這份情感,盡心盡職地去落實各項僑房政策,讓華僑把“根”留在中國。 據廈門市僑辦主任黃美緣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初先期開展的落實清退文化大革命擠占僑房和落實農村僑房政策兩項工作數年內即告完成。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我市又開始城市僑房(或稱“私改”僑房)的落實政策工作。20多年來,除僑房業主自身原因未申請僑房產權退還外,共退還僑房產權面積29.05萬平方米(涉及僑房住戶6899戶)。同時,市僑辦抓緊僑房使用權清退工作,一方面加快建設僑福城等專用安置房居住小區,另一方面主動與相關部門協作,開展僑房使用權清退工作。截至2010年底,涉及的6899戶僑房住戶的僑房使用權清退任務全面完成。 回眸三十年,我們高興地看到,廈門的僑務法制建設,伴隨著經濟特區的成長而不斷加強。1994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了關于授予廈門市“立法權”的決定。十幾年來,廈門市借助這一有利條件,積極制定有關涉僑法規和政策,先后通過了《廈門市榮譽市民稱號授予辦法》、《廈門市歸僑僑眷權益保障條例》、《廈門市華僑捐贈興辦公益事業管理條例》和《廈門經濟特區鼓勵留學人員來廈創業工作規定》等。這些僑務法規,體現了對華僑和歸僑僑眷的社會政治權益、人身財產權益、經濟權益、文化教育權益、出入境權益等方面的適當照顧政策,有力地保護了華僑的正當權益和歸僑僑眷的合法權益,為我市創造依法護僑的法制環境打下了良好基礎。 ??? 海外聯誼 凝聚僑心 ?? 廈門歷來是海外僑胞、港澳同胞和臺灣同胞進出祖國大陸的重要口岸。改革開放以后,出入廈門口岸的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逐年增多。30年來,僑務部門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積極開展對外聯誼活動,廣交、深交了一大批海外華僑華人朋友,與他們增進了鄉情鄉誼和互信共識。 如果說,1997年廈門市僑務部門海外聯誼活動僅局限在30多個國家與地區、200多個重點社團、500多名重點客商,那么,時至今日,海外聯誼活動則已擴展至全球83個國家和地區、500多個社團和1000多名重點人士。海外聯絡面由以東南亞地區為主,拓展到歐美、澳洲、南美洲和非洲等世界各地。 人們不曾忘記,菲律賓僑領李昭進力促菲律賓在廈設立領事館;新加坡知名人士孫炳炎感召世界各地同安鄉親,籌創并領導“世界同安聯誼大會”,團結海外鄉親,共謀同鄉福祉,進一步密切和加強海外鄉親與廈門的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一些旅居海外鄉親也為促進所在國與廈門建立友好城市、友好港口,宣傳廈門特區建設與發展,擴大廈門的對外影響力,提高國際知名度等竭心盡力。近十多年來,市僑辦以“僑”為橋,積極搭建世界級鄉親聯誼平臺,如2001年10月的第41屆旅日福建同鄉懇親大會,2005年5月的第三屆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海峽西岸行”,2007年9月的世界越柬寮華人團體聯合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等同鄉社團活動先后在廈門舉行。 “感動你我,感動中國,這世界有愛才轉動……”伴隨著優美動聽的旋律,來自印尼的華僑大學華文學院女學生林安妮清亮高亢的聲音在臺上響起,臺下陣陣歡呼,不少學生跟著哼唱起來。這是2009年12月5日廈門市僑辦主辦的一年一度的“在廈華僑華人及港澳學生迎新聯歡會”的一個生動場景。“中國——我永遠的家”成為此次聯歡會的主題。來自菲律賓、泰國、印尼等十多個國家以及港澳等地的學生以自編自演的節目,展示了他們在廈學習和生活的收獲,謳歌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熱愛。 這個迎新聯歡會至今已經持續了14年,成為持續六個月之久的文化才藝大比拼的系列活動之一,一屆比一屆更精彩,參與面更廣。生動活潑、寓教于樂的活動,增進各校之間的交流和友誼,推動了華文教育,促使青少年努力學習中華優秀文化,加深了對祖國的感情。 菲航董事長陳永栽組織資助的菲律賓華裔學生學中文夏令營已連續舉辦8屆,近4800名菲律賓華裔學生參加。在2008年4月3日的開營儀式上,陳永栽先生充滿激情的話語感動了在場每一個人:“不論海外華僑后裔距離中國有多遠,不論他們加入哪個國家的國籍,他們始終都是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民族文化的‘根’始終都在中國。” 如今,廈門已有掛牌的國家級、省級華文教育基地院校8所。廈門做足“僑”文章,大力建設華文教育基地的事跡,近日受到中央領導及央視關注,新聞聯播對此進行了專題報道。 一份小小的報紙,擔當了友誼的使者;幾張飄著油墨香的紙片,滿載著廈門人民的深情厚誼飛遍五大洲。誕生于1956年的《鷺風報》,是一份立足閩南、面向海內外公開發行的僑刊周報,發行至全球80多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500多個華僑華人社團、1000多位重點人士以及閩南地區。 三十年來,《鷺風報》以其特有的資源優勢,為海外鄉親回國投資創業、興辦公益事業,地方政府對外招商引資,國內企業打開產品外銷渠道等牽線搭橋,架構平臺,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在海內外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 ?? 情系桑梓 熱助公益 特區建設30年來,許多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弘揚嘉庚精神,發揚愛國愛鄉的傳統,心系桑梓,熱心公益,慷慨解囊,為發展家鄉的文化教育事業、老年福利事業、醫療衛生事業等公益事業以及在扶危濟困、救災紓難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據不完全統計,30年來,廈門市接受華僑華人、港澳同胞捐贈共計約8億元人民幣,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廈門市接受捐贈額呈上升趨勢,共計超過7億元人民幣。 文化教育事業,是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捐贈的主要部門。1990—2010年,海外鄉親捐贈廈門公益事業的款項達5.6億元,占同時期捐贈總額的77%。僅廈門市教育基金會自1988年成立以后的20年里,就接受各界捐贈1.7億多元,其中僑資捐贈就有1.07億,占了絕大部分。 港胞王燦云女士在廈門市教育基金會成立前即捐贈200萬元,開啟了改革開放以來廈門市教育基金的先河。洪恭仕、洪文發叔侄設立了廈門市第一個為貧困大學生設立的資助基金。菲律賓華商陳永栽出資600萬元為集美大學捐建一幢圖書館;旅居新加坡的集美鄉賢陳文確、陳六使的后人捐資興建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圖書館。印尼歸僑杜成國平時在香港維多利亞公園拍照謀生,生活簡樸,去年他賣掉北京一套住宅,將300多萬元捐給母校集美中學,今年又捐款在集美報社設立新聞獎勵基金。香港金日集團董事長李仲樹在同安先后捐建了明樹小學、金日希望小學、金日少兒圖書館、明樹醫療中心,還連續幾屆資助世界同安聯誼大會,并捐資東山道路拓建等…… 1987年,港胞楊貽瑤就捐資興建位于公園南路廈門圖書館綜合樓。2006年12月,新加坡金鷹國際集團主席陳江和先生捐贈3000萬元人民幣,專項用于廈門小白鷺藝術中心項目的工程建設。澳大利亞僑胞胡友義先生,分批把自家一生收藏的世界各地的100多架珍貴古鋼琴全部捐出,辦成了中國第一個鋼琴博物館——鼓浪嶼鋼琴博物館。 “心藏誠毅,時時弘揚嘉庚精神;胸存鄉國,事事展現尚大情懷。” 2008年11月16日,懸掛在集美學村的這副挽聯,集中體現了印尼僑領李尚大先生的高尚情懷。早在1985年,他就和胞弟李陸大一起創辦安溪慈山學園。之后二十多年里,他幫助集美中學建綜合樓和“福山樓”,帶頭捐助廈門大學醫學院,幫助廈門市新建心血管研究中心與急救中心,資助廈門中山醫院設立“景昀圖書館”、“景昀苑”。他還為推動創辦集美大學嘔心瀝血,并為集大捐贈開辦費,捐買設備,捐建“村牧樓”和誠毅學院。 廈門必利達大廈32層,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房間里,設施簡陋,除了一床一桌一柜,連一臺空調都沒有。這就是被譽為“南安陳嘉庚”的印尼籍華人黃仲咸老先生的家。2005年2月3日,他和夫人戴子媛女士立下遺囑,將南安必利達大廈、廈門必利達大廈、香港中行寄存的11000兩黃金、廈門中行800多萬元存款、南安水頭鎮60畝地皮的使用權及其全部收益劃歸福建省黃仲咸教育基金會所有。幾十年來他捐辦包括廈門的教育、文化、衛生福利等社會公益事業累計高達5億多元人民幣。 記得詩人臧克家在一首詩里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黃仲咸老人就是這樣一位雖已仙逝,卻永遠為人們所敬重所懷念的人。 西諺有云:“愛是自然界的第二個太陽。”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對祖國的愛,對家鄉的愛,就像陽光一樣灑向大地,除了捐助家鄉的文化教育事業以外,還熱心捐助家鄉的衛生醫療事業、老人福利事業和修橋鋪路、抗災救濟等。 “海外赤子心,故鄉不了情”。華僑華人、港澳同胞為廈門特區做出的無私奉獻和拳拳之情,廈門人民銘刻在心,永志不忘! |
- 2011-12-22廈門贏文明城市三連冠 獻給特區30年最好的禮物
- 2011-12-20200萬盆鮮花裝扮廈門街頭 喜迎特區30年大慶
- 2011-12-03廈門特區30年:廈門公交和時間賽跑
- 2011-11-14百家網媒總編看廈門 見證廈門特區30年建設成就
- 2011-10-14特區30年10大觀念征集評選活動引讀者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