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日報:“大廈之門”屹立海西 協調發展彰顯廈門城市魅力
“大廈之門”屹立海西 縱觀廈門30年來的發展,其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發展的協調性。 發展速度與質量效益相協調。廈門全市人均GDP超過6萬元,戶籍人口人均GDP近1.7萬美元,每平方公里創造地區生產總值1.31億元,均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以占福建全省1.3%的土地,創造出全省14.3%的生產總值、25.6%的財政收入和53%的外貿進出口總額。 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相協調。全市財政一般預算60%以上用于民生保障重點領域;率先推行“全民社?!?,率先實現基本醫療和基本養老保險城鄉一體化、全覆蓋,60歲以上老人每月至少可領200元,最早在外來員工中實行工傷、醫療、養老保險,首創“愛心超市” “使受助者得到體面的善政”,率先建立多層次的保障性住房體系。 城市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相協調。連續兩屆以總評第一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稱號,2010年城市公共文明指數測評名列全國第一,今年順利通過第三屆“全國文明城市”復查,被稱為中國“最溫馨的城市”。 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相協調。據測算,廈門萬元GDP綜合能耗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森林覆蓋率近50%,人均綠地近30平方米,多項環保指標領先國內甚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多年來,廈門市始終堅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抓,努力做到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齊頭并進,地方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和諧發展。 文明城市共建共享 到過廈門、對廈門有一定了解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廈門,不僅城市漂亮,而且市民素質相當高。這里,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拾金不昧、見義勇為蔚然成風,公共汽車上讓座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優美的環境、良好的人文,給每一位來廈客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而這其中,連年來的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功不可沒。 廈門連續兩屆以總評第一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稱號,2010年城市公共文明指數測評名列全國第一,今年順利通過復查,有望成為全國文明城市“三冠王”。 近年來,廈門市不滿足于原有成績,而是切實把創建過程作為改善和保障民生、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過程,始終堅持創建為民靠民、創建利民惠民。在創建中,該市不斷健全完善創建長效機制,持續鞏固文明創建成果,持續提升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加豐富、更加實在的文明創建成果,更真切地感受到文明建設關系到大家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大家的工作、生活和未來發展,從而更自覺地投身到文明創建的生動實踐中。廈門創建文明城市的經驗做法,為各地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作用。 (作者黃惠群為揭陽日報總編輯、黃宇生為揭陽日報副主任,原載揭陽日報11月13日、14日、17日頭版、第2版,本報有刪節)
11月17日揭陽日報頭版報道。 |
- 2011-12-22廈門贏文明城市三連冠 獻給特區30年最好的禮物
- 2011-12-15廈門特區建設30年:特區30年 廈門的"飛躍之路"
- 2011-11-14百家網媒總編看廈門 見證廈門特區30年建設成就
- 2011-12-03廈門特區30年:廈門公交和時間賽跑